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骨肉瘤患者致死的最主要因素为肺转移,而脂肪酸合成酶(FASN)与骨肉瘤侵袭转移关系紧密。FASN与骨肉瘤细胞之间存在双向正反馈作用,并在骨肉瘤的生长、分化、增殖、侵袭、凋亡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FASN可通过激活ERK1/2/Bcl-xL和HER2/PI3K/AKT信号通路或者介导microRNA和异质核核糖核蛋白A1来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进展过程。FASN抑制剂如TVB-2640和安洛替尼等将在未来的骨肉瘤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结核病是1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生存力强、致死率高,有高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特点,其引起的耐多药结核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早期有效治疗对于预防耐药菌株的出现至关重要。筛查和诊断结核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临床表征,影像学检查(胸片、计算机断层扫描),痰培养检查(L-J培养基、BACTEC液体培养系统),免疫学检查(脂阿拉伯甘露聚抗原检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近年来,GeneXpert MTB/RIF检测技术、环介导的等温扩增、线性探针测定等新兴分子诊断方法和全基因组测序被用于诊断结核病。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结核分枝杆菌,而且可检测抗结核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的相关突变位点,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对结核病一些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旨在辅助临床医生对结核病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并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高通量检测方法予以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研究测定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动态界限。方法采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12例,设计制作超大面积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经股动脉将美蓝以平均动脉压进行灌注,测量并记录其染色面积和形态,然后根据观测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皮瓣染色面积在15min左右达到稳定;染色的皮瓣图形不规则,呈多样性,大致是皮瓣远近端窄,中间偏近处宽;皮瓣长径平均13.375cm,横径平均8.633cm。结论该方法较为客观、精确地描述了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动态界限。  相似文献   
114.
背景: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新的人工椎间盘置换理念,试图通过人工椎间盘模拟正常人体椎间盘来避免椎间融合的消极影响.然而,人们对于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有较大分歧.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12)、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12)、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1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截止2009-12)、CNKI(截止2009-12)等数据库中腰椎间盘置换与椎体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手工检索中文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提取和严格的质量评价;这些文献中,实验组采用椎间盘置换,而对照组采用融合术;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个研究,包括9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手术出血量外,手术时间、再手术率椎间盘置换与融合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治疗后2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DI指数腰椎间盘置换组优于椎体间融合组(P<0.05).提示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比,腰椎间盘置换近期疗效优于腰椎融合术,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远期疗效有待高质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FASN和p97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骨肉瘤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骨肉瘤组织中FASN和p97蛋白表达情况,以21例骨软骨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FASN在骨肉瘤和骨软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36/60)和28.6%(6/21),有统计学差异。p97蛋白在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41/60)和8.1%(4/21),有统计学差异。发生远处转移的骨肉瘤组织中FASN和p9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92.9%,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骨肉瘤组织中FASN(52.2%,24/46)和p97(60.9%,28/46)阳性表达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FASN和p97蛋白表达在骨肉瘤组织中呈显著正相关(γ=0.7)。FASN和p97蛋白阳性表达与骨肉瘤病理组织学分型无关,而与骨肉瘤的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FASN和p97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两者间显著相关,与骨肉瘤的发生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人群颈椎解剖学参数,为设计新型双螺纹椎弓根螺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名健康人群,完善颈椎CT扫描,在CT片上分别测量C3~7的双侧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长度(包括椎体内长度、椎弓根长度、椎板长度,作为椎弓根螺钉长度设计参考)、进钉外展角和椎弓根峡部的宽度和高度(作为椎弓根螺钉直径设计参考)。计算各测量结果的均值及四分位数。结果 纳入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年龄,体重,合并疾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5.95岁。从C3~7,各参数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路径椎体平均长度(15.85±1.20)~(19.40±1.50)mm;椎弓根平均长度(5.42±1.06)~(6.03±0.84)mm;椎板平均长度(9.52±1.15)~(10.33±1.58)mm。进钉外展角平均值范围(39.82±2.53)°~(42.56±2.50)°;椎弓根峡部宽度平均值(5.84±0.87)~(7.10±1.05)...  相似文献   
117.
慢性骨髓炎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大多数慢性骨髓炎往往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处理不及时而发展而来的.因其病程漫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瘢痕、骨缺损和病理性骨折,而且清创手术失败率及复发率高,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评价前路杂交式减压法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方法分析27例采用杂交式(椎体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法治疗并获随访的多节段受累的CS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X线片及MRI评估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生理弧度情况、根据m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患者经13~60个月随访,平均为52个月。结果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8%,植骨融合率在12周、24周分别为81.5%和100%。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3.3%。生理弧度的情况:手术前Cobb角为10.04°(-5~22°),手术后Cobb角为17.0°(0~23°),最后随访时Cobb角为15.41°(0~23°)。手术前与手术后即刻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是手术后与最后随访时差异无显著性(P=0.361)。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法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9.
120.
目的 分析成人非特异性化脓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并进行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4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资料,根据累及脊柱部位及表现进行MRI分型。结果 根据MRI表现分为Ⅰ~Ⅴ型:Ⅰ型化脓性脊椎炎2例,椎体终板出现骨质侵蚀/破坏/水肿,相应椎间盘正常;Ⅱ型化脓性椎间盘炎2例,椎间盘信号异常而邻近椎体未见骨质破坏;Ⅲ型化脓性脊椎-间盘炎27例,同时出现椎体骨质破坏和相邻椎间盘信号异常,其中21例继发硬膜外间隙炎症;Ⅳ型化脓性小关节炎2例,均继发硬膜外间隙炎症及脊膜炎;Ⅴ型复合型1例,同时跨节段发生Ⅲ型和Ⅳ型。结论 MRI可准确显示化脓性脊柱炎受累部位、范围,分型有利于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病理机制的理解和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