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6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1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52篇 |
内科学 | 9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81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药学 | 1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目的 对比评价套管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4年2~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患儿分为A组(n=35)及B组(n=30)。两组均行经皮右侧颈前路入路,A组用套管针作为诱导穿刺,B组使用传统金属硬诱导针进行穿刺。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5.71%(30/35),总置管成功率为97.14%(34/3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3.33%(19/30),总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30)。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 6,P<0.05);但两组总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0 5,P>0.05)。A、B组分别发生置管困难4、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引导针滑脱4例,A组无引导针滑脱发生。两组均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套管针替代金属诱导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尽快开放深静脉用药,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38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肺静脉狭窄的可能原因 ,并随访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共对连续 2 0 6例房颤患者施行了肺静脉消融治疗。消融后根据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判定有无狭窄 ,并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 (<5 0 %直径 )、中度狭窄 (5 0 %~ 75 %直径 )和重度狭窄 (>75 %直径 )。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与术中肺静脉狭窄相关的临床因素 ,并对所有狭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表现的随访。结果 总计消融 6 2 2根肺静脉 ,其中 10例(4 9% )患者的 10支 (1 6 % )肺静脉出现狭窄 ,包括重度狭窄 2支 ,轻度和中度狭窄各 4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在肺静脉深部放电是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肺静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胜算比OR 1 3;95 %可信区间 :1 0 3~ 1 4 1;P <0 0 5 )。肺静脉狭窄部位距离肺静脉开口平均 (1 2± 0 2 )cm。随访 12~ 5 3(4 2 2± 11 8)个月 ,10例患者均未出现提示肺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术后 6~ 12个月 ,9例 (90 % )患者进行了肺通气 /灌注扫描检查 ,均未见异常 ;7例 (70 % )患者接受了肺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原狭窄部位未见狭窄程度进展或消退。结论 (1)在肺静脉深部放电是导致肺静脉狭窄的重要原因 ;(2 )单支肺静脉狭窄可能 相似文献
383.
虚寒模型与临床阳虚病人生化指标的类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虚寒动物模型和临床阳虚病人生物学指标上变化一致性,综合评价氢化可的松模拟的虚寒状态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正常和虚寒模型SD大鼠各30只,健康人和临床阳虚病人各30人,放免法测定血清皮质醇(CORT)、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血清生化酶试剂法测定血糖(GLU)、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总蛋白(TP)、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乳酸(LAC)等指标.将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比较各组分得分,并计算模拟度.结果 虚寒动物模型在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物质能量代谢方面均和临床病人相似,其模拟临床的模拟度是60.3%.结论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塑造的虚寒动物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模拟临床的阳虚病人. 相似文献
384.
转移包皮皮瓣治疗阴茎阴囊融合及其合并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移包皮皮瓣治疗阴茎阴囊融合及其合并症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采用转移包皮皮瓣治疗阴茎阴囊融合46例(其中42例合并包茎,8例合并隐匿阴茎,6例合并阴茎曲屈畸形,5例合并尿道下裂).[结果]46例阴茎阴囊融合全部治愈,合并包茎、隐匿阴茎、阴茎曲屈畸形全部纠正,合并尿道下裂者经一、二期手术全部治愈,术后并发症少.本组随诊0.5~2年,手术效果良好,阴茎外观满意.[结论]转移包皮皮瓣治疗阴茎阴囊融合及其合并症效果良好,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85.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当时机。[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自然分娩初产妇156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于宫口开全后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实验B组于胎头拔露后施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在需要侧切时行会阴皮肤局部浸润麻醉。观察3组疼痛程度、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宫口开全至胎头拨露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结果]在镇痛效果、宫口开全至胎头拨露时间、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侧切率、会阴完整率、撕伤程度等方面实验A组、B组均优于对照组;在镇痛效果、宫口开全至胎头拨露时间、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等方面实验A组优于实验B组。[结论]第二产程中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实施时机为宫口开全后。 相似文献
386.
目的 草甘膦是一种新型的低毒除草剂,随着其应用的逐渐增加,草甘膦中毒患者也逐渐增加,本文主要探讨儿童草甘膦中毒的临床特点,加强对本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本院2009年7月至201 1年7月收治的5例儿童急性草甘膦中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草甘膦中毒患儿5例,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6~14岁.3例误服,2例自杀口服,口服草甘膦浓度为41%,服药量50~150ml.4例症状轻微,仅有轻度的消化道症状,1例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并发急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肝功能损害、肺间质性改变并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结论 草甘膦口服中毒症状轻重不一,有一定的致死性.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解毒剂,以综合治疗为主,对重症患者应加强早期识别及诊治. 相似文献
38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对房颤的影响。方法入选随访3个月以上自觉症状较术前无好转、心电图证实仍有房颤发作的患者,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电生理研究及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终点为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及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随访至少4个月,观察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总计23例复发患者在2005年2月以前入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复发患者的51.1%(2345)。其中13例首次手术时消融策略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A),另外10例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占56.5%(1323)。首次手术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为单位计算)为92.3%(4852),而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计算)为75.0%(3040)。手术中见首次接受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X线时间及放电时间均较长,与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4.2±3.5(4.0~9.0)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2.6%(1923)。结论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是多数房颤患者复发的原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复发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88.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0年,加重半年于2004年6月16日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200次/min,未见明显逆行P波,入院时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律70次/min,肝肾功能、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相似文献
389.
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被分成3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F组):只分离股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不降压,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股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基础血压的50%~60%,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再放开;⑧丙酮酸乙酯处理组(EP组):与IR组处理相同。EP组于恢复血流即刻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40mg/kg,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隔6h注射一次;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IR组和EP组AI和Bel—2、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EP组AI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以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90.
Objective Because of th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an atrial esophageal fistula,it is vital to avoid this complication. The most safe way is to avoid ablating the segment of esophagus behind left atrium (LA). What we do is to image the relationship of esophagus to posterior LA wall and real-tim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monitoring to ablate the posterior LA wall.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were enrolled to pulmonary veins (PV) isolation. Swallowing a radiocontrast agent at the same time when imaging of LA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of esophagus to posterior LA wall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gment of esophagus behind LA and PV, the esophagus were divided into type Ⅰ , type Ⅱ and type Ⅲ. A esophageal temperature probe was inserted and advanced into the esophagus directly posterior to the LA. Three steps ablation strategy and real-tim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monitoring were applied to guide the PV isolation. The procedure was interrupted when the esophageal temperature was 39℃ until] the tempera-ture renormalized and ended when PV were isolated. Results There were 48 type ⅠI , 11 type Ⅱ and 5 type Ⅲ esophagus in the 64 patients. After three steps ablation,all PV isolations were completed. Only 18.8% of the patients needed to ablate the posterior LA close to the esophagus. Conclusion Only one PV ostiolum close to the posterior LA wall in most PAF patients and many of them can achieve complete PV isolation without ablating the posterior LA close to esophagus which could minimize the risk of esophageal injury dramatical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