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乳腺癌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及其临床病理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Her2基因过表达的比例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乳腺浸润型导管癌标本50例,总结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以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ER、PR及HER2,以金菩嘉DNA探针试剂盒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5岁,病理组织分级Ⅰ级11例,Ⅱ级30例,Ⅲ级9例。术后分期Ⅰ期13例,ⅡA期15例,ⅡB期13例,ⅢA期6例,ⅢB期2例,ⅢC期1例。淋巴结中位转移率6.91%。ER阳性33例,PR阳性32例,IHC法HER2阳性40例,FISH阳性33例,阴性17例。FISH法检测HER2基因与HER2蛋白过表达之间相关(P0.05),其与病理分级、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ER、PR的表达无相关(P0.05),3例脉管内瘤栓及3例原发瘤数大于1者,FISH均为阳性。结论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和免疫组化检测HER2蛋白一致性较好,HER2基因与脉管内瘤栓及多个原发瘤有一定关系,但其作为间接预测预后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直接作用,以探讨其可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酶解分离法分离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电流钳模式记录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实验分3组:对照组(n=5),普通细胞外液灌流,不含缬沙坦;缬沙坦5μM组(n=5);缬沙坦100μM组(n=5)。结果:缬沙坦5μM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幅度、动作电位时程均无明显影响。缬沙坦100μM可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屯位时程,尤其是APD50从(334.2±14.4)ms延长至(375.2士12.0)ms(P<0.01)及APD30从(395.4士13.3)ms延长至(451.4±9.5)ms(P<0.01),对细胞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幅度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浓度缬沙坦延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APD90,而不影响动作电位的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幅度。适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有助于折返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类似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提示缬沙坦可能通过此机制起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通过对几种不同抗冻剂组成、不同降、复温条件的深低温保存方法对角膜内皮影响 ,探讨简便、有效的保存方法。方法 :将猪角膜分为A~E五组 ,分别给予或不给硫酸软骨素 (CS) ,E组不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降温速率设置为 2步或 5步 ,37℃或 6 0℃水浴复温 ,保存 15天~ 3月 ,分别取出进行角膜内皮细胞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结果 :冷冻保护剂中添加 2 5 %CS、 5步降温可以有效提高保存效果 ,冷平衡由 4步改为 2步其保存效果基本不变 ,所保存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接近正常 ,内皮细胞密度、存活率不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发生明显下降。结论 :在冷冻保护剂中添加 2 5 %CS ,采用 5步降温的“二步法”方法简便 ,保存效果良好 ,在实践应用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4.
35.
兔心肌心室间复极离散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理和缺血状态下兔心室间复极离散,探讨临床缺血心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兔心室肌细胞,采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对照组(正常心室内膜动作电位时程)和缺血组(缺血心室内膜动作电位时程)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即基础循环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2000、1000、500及250 ms]左右心室肌心内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化。结果对照组生理心肌的室间离散分别为(47.70±7.89)ms,(45.50±7.00)ms,(40.30±7.33)ms,(37.90±6.45)ms;缺血后心室间离散则分别为(91.90±7.67)ms,(91.40±7.62)ms,(88.60±7.78)ms,(89.20±6.91)ms。结论生理状态的心肌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离散,缺血状态下心室间复极离散增大。这种心室间的复极异质性可能是缺血心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低体质量儿童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输血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例低体质量儿童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输血反应的情况。方法:患儿,女,6岁,体质量16kg,于2005-08/2005-09入院,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Ⅳ期。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1g/d×2d、法玛新10mg/d×3d、长春新碱0.4mg/d×5d。采集前30min给予地塞米松2.5mg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调至儿童采集程序,配以小体积分离槽和小体积收集槽。机器正常初始化后,采用去白辐照悬浮红细胞100mL,将其用生理盐水1∶1稀释至200mL,进行全血灌注冲盈管路。当返血管路返出全血、首次溢出结束后停机,将其与患儿管路相连接,开机时全血流速设定为15mL/min。结果:①第1次开机19min后,患儿从耳阔至面部出现潮红,随即出现红色皮疹、瘙痒、燥动不安,过5min后全身出现红疹,血压90/60mmHg,心率124次/min,立即停机用盐水维持通路,静脉给予地塞米松2mg,非那根25mg,10%葡萄糖酸钙10mL,临床观察10min后患儿安静入睡,血压90/70mmHg,心率120次/min,重新开机,设定全血流速为15mL/min,20min后提高全血流速至25mL/min,共循环5000mL,用时3小时26分。②次日,开机前30min给予地塞米松5mg,开机后10min患儿出现胸闷,全身无皮疹,心率90次/min,停机,盐水维持密切观察,10min后患儿无不适,心率100次/min,重新开机,共循环5000mL全血,用时3小时38分。结论:①低体质量儿童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输血反应后,经及时处理顺利完成采集,并获得了足够的外周血干细胞。②设定全血流速15mL/min是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运转程序的最低限,输血速度较快,这可能是小儿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缬沙坦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电压钳方法记录心室肌细胞的离子通道电流,包括L-Ca2+电流(L-ICa);延迟整流钾电流(IK)及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结果 缬沙坦100μmol/L组的心室肌细胞IK峰值电流,为7.15±0.78(pA/pF),明显低于对照组(6.42±0.85(pA/pF),(P<0.01)呈电压依赖性.缬沙坦100 μmol/L不影响心室肌细胞Ik1及L-ICa电流.结论 高浓度缬沙坦抑制心室肌细胞延迟外向钾电流,而不影响内向整流钾电流及内向L-ICa.提示缬沙坦抑制延迟外向钾电流,适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有助于折返引起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类似Ⅲ类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Hep Ⅱ功能域对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的作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在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中加入纤维连接蛋白HepⅡ功能域片段,孵育18、24 h,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小梁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纤维连接蛋白HepⅡ功能域对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肌动蛋白、纽蛋白、β-连接蛋白的影响.结果 加入纤维连接蛋白HepⅡ功能域片段10~24 h,光镜下观察,可见小梁细胞逐渐发生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收缩、变圆、彼此间分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呈红色细丝状着染的小梁细胞肌动蛋白染色减少;位于肌动蛋白两端绿色点、簇状着染的Vinculin染色明显减少;β-Catenin免疫荧光染色呈绿色点状,在沿细胞相连的胞膜处分布减少.电镜下观察,可见小梁细胞突起间缝隙增宽.加入纤维连接蛋白Hep Ⅱ功能域片段24 h,小梁细胞恢复至加入Hep Ⅱ功能域片段前的状态.结论 纤维连接蛋白Hep Ⅱ功能域能够可逆性的阻断人眼小梁细胞肌动蛋白及其细胞连接.通过信号转导并重组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及其细胞连接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三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 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 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