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与葡萄膜黑色素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MIA)的水平,并探讨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6例)、其他眼部肿瘤患者(7例)以及正常成人(16人)外周血清中MIA的浓度。结果正常成人(16人)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视网膜血管瘤(1例)患者血清MIA浓度显著低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MIA浓度明显低于伴有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但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组,梭形细胞型患者血清MIA浓度与混合型和上皮细胞型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MIA水平可能是临床诊断葡萄膜黑素瘤的一个较好指标,并且可用于肿瘤转移的监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53-155)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探讨亚硒酸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K562/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硒酸钠对K562及K562/ADR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K562/ADR细胞中mdr1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0μmol/L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31;早期凋亡率在10μmol/L亚硒酸钠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是升高的;而中、晚期凋亡率在亚硒酸钠5、10μmol/L作用48、72小时时均明显升高;两种浓度亚硒酸钠在作用48小时可使K562/ADR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作用48、72小时可使K562/ADR的细胞中、晚期凋亡率增高,10μmol/L的亚硒酸钠所致凋亡率高于5μmol/L,作用72小时的凋亡率高于48小时;亚硒酸钠可使K562/ADR细胞mdr1 mRNA及bcl-2mRNA表达下降。结论:亚硒酸钠可部分逆转K562/ADR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是增加K562/ADR细胞凋亡率,下调mdr1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β-catenin不同表达定位在胃癌组织中的意义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50例正常胃黏膜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在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定位于细胞膜,阳性率为100. 00%。但其在胃癌组织中细胞膜表达缺失,出现细胞质、细胞核或质/核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高达81. 67%(98/120),其异位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 0. 05)。120例胃癌组织中,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率为36. 67%(44/120),并且其细胞核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有关(P 0. 05),β-catenin细胞核阳性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细胞核阴性者(P 0. 05)。结论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β-catenin起重要作用,其不同表达定位与胃癌的进展有关,β-catenin有望成为胃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24.
王三虎教授认为痰浊阻络和髓海空虚是脑肿瘤的基本病机,强调风寒之邪与脑肿瘤的关系.治疗上,早期以泽泻汤与半夏天麻白术汤合方;中晚期则常以温胆汤合定志丸加味.擅用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人参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25.
目的构建多拷贝的人C肽基因,选用合适的表达载体,以多拷贝基因的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人C肽。方法采用PCR、克隆、DNA序列分析、IPTG诱导表达和亲和层析等方法构建多拷贝的人C肽基因。结果构建成含5拷贝C肽基因的重组pET-30 a表达载体,经转化及诱导,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稳定表达可溶性的带6个组氨酸标签的C肽融合蛋白。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C肽的高表达,为下一步C肽的功能研究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6.
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哺乳动物嗅感觉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取成年家兔的嗅区粘膜,用胰酶和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并应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P)抗体、抗嗅觉标记蛋白(OM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采用甲苯胺蓝神经特异性染色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从嗅粘膜分离以及原代培养得到的嗅感觉神经元,光镜、电镜下为典型的双极神经元,OMP、NFP阳性,神经元特异性染色阳性。分离的嗅感觉神经元可在体外存活数小时,其细胞形态、生存数量和存活时间均能满足体外实验的基本要求。结论 本实验在家兔建立了较稳定、可靠的嗅感觉神经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方法。为深入开展嗅感觉神经细胞的离体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来源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家兔跨左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从组织水平探讨两种药物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depointes,TdP)发生率不同的原因。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 ,记录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 (trans membranceactionpotential,TAP)。在不同基础周长 (basiccyclelength ,BCL)刺激下 (2 50~ 2 0 0 0ms) ,分别观察 0 3~ 3 0 μmol·L- 1 浓度的胺碘酮和 1 0~ 1 0 0 μmol·L- 1 浓度的索他洛尔对 3种心肌TAP的影响。结果 胺碘酮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 3种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限 (actionpotentialduration ,APD90 ) ,由于 3种心肌的APD90 延长程度近似 ,用药后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 (transmuraldispersionofre polarization ,TDR)无明显增加。索他洛尔呈逆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 3种心肌的APD90 ,与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相比 ,中层心肌的APD90 延长更明显 ,使TDR明显增加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在 2 0 0 0msBCL刺激时 ,1 0 0 μmol·L- 1 浓度的索他洛尔诱发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 polarization ,EAD) ,胺碘酮无此作用。 结论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跨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产生不同的  相似文献   
28.
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h、48h和1周)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一侧嗅球损伤后,诱发电位N2波消失,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双侧嗅球损伤后,表现为N1、N2波消失,仅记录到P1波,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较大,以上改变均以24~4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24~4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 嗅球损伤程度不同,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9.
脐血和不同年龄组成人红细胞聚集、变形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红细胞流变学研究较多,而对新生儿脐血的红细胞聚集、变形尚未见报道。我们测定了20例足月新生儿脐带血和115例不同年龄健康成人的红细胞聚集、变形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新生儿红细胞聚集、变形能力的特点及增龄对成人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脐血组:足月健康新生儿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成人组:健康成人115例,男性54例、女性61例,按不同年龄分组,1组18~29岁,2组30~39岁,3组40~49岁,4组50~59岁,5组>60岁。经体检均…  相似文献   
30.
WT1基因 (Wilms’tumorgene)是最早发现的与Wilms’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近年来文献报道在部分白血病细胞系及白血病细胞 ,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 ,WT1表达增高[1 4 ] 。我们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测定了 30例AML患者化疗前后WT1mRNA的表达并对部分WT1 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探讨WT1基因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在检测微小残留病 (MRD)方面的意义。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1.1 白血病细胞系 :K5 6 2细胞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变细胞系 )作为阳性对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