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2篇
特种医学   2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长期综合健康干预能否有效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改善冠心病PCI患者的预后. 方法:入选成功实施PCI手术的患者572例,获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分为强化随访组(n=272)和常规随访组(n=270).强化组接受定期随访、定期检测、系列健康讲座等,普通随访组采用普通门诊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随访18个月后两组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有无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相似,强化随访组18个月后的服药率优于常规随访组,血压(82.5%对73.3%,P=0.03)、血糖(55.6%对34.5%,P=0.04)、血脂(87.5%对65.2%,P=().043)的控制达标率较高,心脏事件(4%对8.1%,P=0.046)减少. 结论: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有效可行,可以改善冠心病PCI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2.
自Murry[1] 等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后 ,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对人类心肌是否存在同样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已有许多的研究得到了肯定的结果 ,值得重视的是近来的临床报道 :梗死前 48h内的心绞痛可使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2 ,3 ] 。本文着重对溶栓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比较单支与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后住院期间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115例AMI患者 ,均于发病后 12h内直接PCI和支架术。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 (甲组 ) 6 6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 (乙组 ) 4 9例。询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 ,发病后 10d作二维心动超声检查 ,出院前记录心脏事件。结果 甲组 12例出现梗死前心绞痛 (12 / 6 6 ) ,乙组 18例 (18/ 4 9) ,P <0 .0 1;甲组PCI后平均左心射血分数为 (6 3.0 0±6 .76 ) % ,乙组为 (6 2 .18± 8.5 2 ) % ,P >0 .0 5 ;术后甲组心功能衰竭发生 6 / 6 6 ,乙组为 4 / 4 9,P >0 .0 5 ;甲组心绞痛发生 3/ 6 6 ,乙组为 2 / 4 9,P >0 .0 5 ;甲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2 / 6 6 ,乙组为 3/ 4 9,P >0 .0 5 ;甲组心源性死亡发生 2 / 6 6 ,乙组为 0 ,P >0 .0 5 ;甲组复合终点事件为 13/ 6 6 ,乙组为 9/ 4 9,P >0 .0 5 ,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AMI后对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自溶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治AMI患者共 2 85例 ,其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11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成自溶组 (TIMI≥ 2级 )和非自溶组(TIMI 0~ 1级 ) ,比较两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自溶组 19例 ,非自溶组 98例。两组的一般临床情况和住院、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非自溶组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自溶组 (P <0 .0 5 )。结论 自溶是判断AMI预后良好的预测指标 ,但也需给予早期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连续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分为老年组 (37例 )和非老年组 (94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女性、高血压和无血流现象显著多于非老年组 ,而吸烟、术后TIMI 3级血流和支架植入数显著少于非老年组。住院期间老年组患者病死率 (10 .8%)高于非老年组 (0 %) (P <0 .0 1) ,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10 .8%)亦高于非老年组 (1.1%) (P <0 .0 1) ;而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随访 6个月时 ,老年组患者总病死率 (16 .2 %)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2 .1%) (P <0 .0 1) ,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2 1.2 %)亦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4.3%) (P <0 .0 1) ;但两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急诊PCI治疗老年AMI疗效显著 ,但不如非老年AMI。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 (PCI)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时期连续 13个月收治AMI患者 ,静脉溶栓组 5 7例 ,直接PCI组 75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 ,以及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再灌注率为 5 7.9% ,直接PCI组为 96 %。超声心动图LVEF值静脉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为 0 .5 9± 0 .12和 0 .6 3± 0 .10。两组在住院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直接PCI和静脉溶栓的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9.3%和 38.6 % ;非致死性心功能衰竭 4 .0 %和 14 .0 % ;病死率 0 %和 7.0 % ;复合终点事件 9.3%和 5 0 .9%。结论 直接PCI能更快、更满意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 ,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 ,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肾动脉血流量对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作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的18例患者皆被诊断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接受双侧RDN治疗。术前及术后即刻用基于X射线造影的三维重建血流量计算方法评估患者肾动脉血流的变化,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6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指数、NYHA分级及脑钠肽等生化检查。并观察手术前、后肾血流量的变化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6个月随访发现,RDN术后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247.33±93.34)m∶(355.06±119.14)m,P=0.002]和NYHA分级改善明显(P=0.006)。相关性分析发现,肾动脉血流量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有相关性(P0.05)。结论:RDN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技术,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并且通过监测手术前后的肾动脉血流量变化可即刻评估RDN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与药物治疗的预后.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区中心医院心内科2010年1-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79例,男44例,女35例.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测量,最小管腔面积(MLA)<4 mm2(非主干病变)或斑块负荷≥60%的患者接受PCI及常规药物治疗(介人组,42例),MLA≥4 mm2(非主干病变)或斑块负荷<60%的患者只接受药物治疗(药物组,37例).比较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缺血性靶血管血运重建、死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1±2.4)个月.随访期间,介人组心绞痛发生率、再次行PCI率均为7.1%(3/42),与药物组(均为5.4%,2/3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1),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在合适的技术指导下,合理地选择PCI和药物治疗,均可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9.
不同剂量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36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n=20)和大剂量组(n=16)。按照1.5μg/kg的剂量静脉推注后,小剂量组以0.01μg/(kg.min)继续维持治疗24~48 h,大剂量组以0.015μg/(kg.min)维持治疗24~48 h。分析2组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出院时心功能分级、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24 h尿量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使用不同剂量新活素后,血浆NT-pro BNP都有明显降低,24 h尿量明显增加,且以大剂量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但2组患者整体症状改善情况、出院时NYHA分级、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不同剂量的新活素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 BNP2、4 h尿量的改善不同,但并不影响患者出院时NYHA分级、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及整体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ntrol组、I/R组、I/R+麝香保心丸组、I/R+铁抑素-1(Fer-1)组,每组5只。对照组及I/R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d灌胃,I/R+麝香保心丸组给予麝香保心丸150 mg/(kg·d)灌胃,I/R+Fer-1组大鼠腹腔注射1 mg/(kg·d)Fer-1,5 d后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control组仅开胸后缝合。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心功能以及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的病理情况。结果:麝香保心丸及Fer-1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心功能,降低外周血CK-MB、LDH、肌钙蛋白T水平(P<0.05),下调心肌miR-144-3p,提高SLC7A11蛋白及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表达水平(P<0.05)。HE染色提示Fer-1或麝香保心丸预干预可以减轻I/R心肌细胞排列混乱,缩小细胞组织间隙。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