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4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组织愈合过程中角膜上皮素(keratoepithelin,KE)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KE与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关系。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中的20只左眼按-10D行PRK术(另外4只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14、28天、3个月和6个月行光镜、电镜和原位杂交检查。结果:正常角膜上皮和基质中未检测出KE mRNA;术后7、14、28天角膜上皮KE,mRNA表达阳性,术后3月和6月阴性;术后7天和14天基质中KE mRNA表达阳性,术后28天、3月和6月表达阴性。结论:角膜上皮素参与了PRK术后伤口愈合中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可能在角膜组织的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激光治疗中心接受SMILE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术前矫正视力≥5.0。所有患者按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度近视(≥-6.00 D)组38例(76眼),高度近视(<-6.00 D)组20例(40眼)。所有患者按优势眼分为主导眼组58例(58眼)和非主导眼组58例(58眼)。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调节反应)及聚散功能(隐斜、正/负融像范围、集合近点)变化。组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结果 ①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SE均较术前减小(P<0.05)。低中度近视组术后3个月主导眼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均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3个月双眼调节灵活度较术前增大(P<0.05),高度近视组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双眼调节灵活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幅度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术后远/近距隐斜、正/负融像范围、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术后集合近点均较术前增大(P<0.05)。结论 SMILE手术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调节功能及聚散功能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多巴胺(DA)在原代培养的豚鼠近视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中的变化。方法眼罩遮盖诱导豚鼠近视眼,酶消化法原代培养其视网膜M&#252;ller细胞,GFAP、Vimen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Westren blotting检测TGFβ2、VIP、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在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近视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视网膜M&#252;ller细胞分泌DA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眼罩遮盖14d后,豚鼠遮盖眼眼轴延长,近视形成。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出豚鼠视网膜M&#252;ller细胞,95%以上的培养细胞阳性表达GFAP和Vimentin。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和遮盖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均阳性表达TGFβ2、VIP、TH蛋白,遮盖眼表达TGFβ2和VIP蛋白上调(P〈0.05)、TH蛋白下调(P〈0.05)。与正常对照眼、自身对照眼比较,遮盖眼视网膜M&#252;ller细胞分泌DA减少。结论M&#252;ller细胞是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TGFβ2、VIP和DA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近视发生过程中M&#252;ller细胞可能通过合成、分泌这些近视信号因子,参与近视发生的调控。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观察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信号通路在视网膜上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豚鼠分为3组:未遮盖组(Ⅰ)、遮盖2周组(Ⅱ)、遮盖3周组(Ⅲ),其中右跟遮盖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眼.行视网膜检影和眼轴测量,原位杂交法检测神经细胞性一氧化氮合酶(ncNOS)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c-GMP的含量,并对ncNOS和c-GMP的表达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Ⅱ组、Ⅲ组实验眼随形觉剥夺时间延长近视形成,眼轴延长.ncNOS主要表达在豚鼠视网膜的内核层(INL)及神经节细胞层(GCL),ncNOS及cGMP随形觉剥夺时间的延长明显上调,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NO-cGMP信号通路在豚鼠视网膜上有表达,形觉剥夺可明显上调视网膜上NO-cGMP信号通路的表达,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近视的调控.  相似文献   
85.
超常量内直肌后徒矫正大角度内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角度内斜视超常量内直肌后徒术的临床疗效。本文对32例偏斜50-110大角度内斜视行双眼内直向后徒6-8mm,要后随访6-18月,手术成功率达90.63%,无内收,辐明显受限及后发性外斜发生。结果表明,6-8mm超常量内直肌后徒是矫正大角度内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前  刘双珍  许雪亮  谭浅 《眼科学报》2002,18(4):217-2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或剪除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89例白内障摘除术中76例后囊膜破裂,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或剪除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技巧、术后视力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和6个月时矫正视力≥0.5的比例分别为86.8%和93.4%。结论: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合并玻璃体脱出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或剪除联合Ⅰ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眼科学报 2002;18:217-219.  相似文献   
87.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之一 ,常导致患者严重的视功能障碍 ,其患病率高达 2 %~ 4 % ,而屈光参差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认识和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实为必要。本文将我科随访 2~ 6年、记录完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 2 17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与分组本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共 2 17例 ,均为1992年元月以来我院弱视门诊初诊患儿 ,其中男 10 9例 ,女 10 8例 ;初诊年龄 3~ 6岁 ,平均 4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弱视。屈光参差按屈光性质分类 ,将单纯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划分为远视…  相似文献   
88.
双上和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个化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位、眼外肌功能及代偿头位变化。结果23例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患者均有明显地垂直运动障碍并部分伴低位眼上睑下垂及代偿头位,术前垂直斜度平均为38.3△±16.7△,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垂直斜视度平均为9.2△±9.2△,较术前改善29.1△±15.0△;其中17例(73.9%)患者垂直斜度<10△。治愈12例占52.2%;好转10例占47.5%;仅1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经两次手术后上斜矫正40△但仍残留40△垂直斜度。结论双上转肌麻痹和双下转肌麻痹是临床上少见的两种眼垂直运动障碍性疾病,他们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但通过仔细的眼外肌功能检查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不但眼位偏斜明显矫正,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获得明显改善,也为提高斜视性弱视眼视力和双眼立体视觉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89.
90.
MMP-3和TIMP-1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剑  谭浅  刘双珍  蒋莉  王华 《眼科新进展》2006,26(8):588-59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metalloproteinase-3,MMP-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MP-3和TIMP-1在前囊下性白内障31眼、核性白内障28眼和正常晶状体12眼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LEC)中的表达。结果MMP-3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分别与核性白内障、正常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31.490,34.479;P=0.000),而核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2.449,P=0.118);TIMP-1表达在3组LEC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MMP-3与TIMP-1在前囊下性白内障LEC中的表达没有相关性(r=0.121,P=0.516),而在核性白内障中有相关性(r=-0.513,P=0.005)。结论MMP-3表达增强及MMP-3/TIMP-1的表达失衡可能与前囊下性白内障的形成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