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作者在解剖一11岁男性小孩标本时,发现其副半奇静脉行程及收集范围异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2.
大腿内上部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0侧成人下肢的解剖,观察了大腿内上部皮瓣的血液供应来源。分布于该皮瓣的皮动脉是起干股动脉的缝匠肌内缘上皮动脉。本文对该皮动脉的位置,外径和分支作了观测。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电针“四白”和“颧髎”对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及其分型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四白”和“颧髎”,干预3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阳性细胞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γ-氨基丁酸(GABA)共表达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电针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c-Fos神经元的类型。另取10只小鼠,采用光纤钙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电针前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钙活动的变化。结果: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的c-Fos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c-Fos和CaMKⅡ共表达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光纤记录钙成像结果显示,与电针前相比,电针期间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钙活动显著上升(P<0.01);电针后,其自发钙活动较电针期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发生在电针治疗癫痫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痫大鼠模型,观察电针治疗1周、3周和4周后自发性反复癫痫发作(SRS)的次数,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5-溴脱氧嘧啶尿核苷(BrdU)标记的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增殖的数量。结果:癫痫持续状态后存活下来的大鼠最早在致痫后3天即出现SRS,第2周起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呈现SRS。治疗3周和4周后,电针组SRS的次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大鼠致痫后第1周和第3周,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1),至第4周明显减少,与空白组相当。电针组治疗第1周,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虽然较模型组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3周,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第4周细胞数目与模型组、空白组相当。结论:电针能显著抑制癫痫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可能在电针治疗癫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5.
笔者在解剖同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肝总动脉先后发出副肝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肠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于胆囊三角处发出2支胆囊动脉,第3支胆囊动脉由腹主动脉发出,并与肝左支动脉相吻合,形成交通支(图1),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6.
<正>利用学生局解后的完好手部材料,经过软化、漂白等处理,使血管通畅,而后用乳胶灌注,解剖剥制,成功制作质量优良的手部动脉标本(图1)。现将标本制作过程介绍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取材选用防腐固定经解剖实验课后、无骨折无畸形的皮肤肌肉血管完整的成人手部标本,于腕关节上方约5 cm处离断,取下完整的腕关节和手部标本。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比较不同间隔时间电针对健康受试者初级运动皮层(M1)皮质脊髓兴奋性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针刺后效应规律。方法:采用同体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纳入15名健康受试者,所有健康受试者共接受3个阶段的试验观察,分别为EA0组(单独接受电针1次)、EA6h组(1 d内接受2次电针刺激,2次干预间隔6 h)和EA48h组(3 d内接受2次电针刺激,2次干预间隔48 h),各阶段之间洗脱期为1周。各组均直刺左侧合谷23 mm,并且在合谷穴向左旁开0.5 cm处再直刺1针,连接HANS-200A韩氏电针仪,予连续波,频率2 Hz,给予运动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肉眼可见局部肌肉明显跳动,且健康受试者耐受为度,1~2 m A),留针30 min。运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的单脉冲模式,检测首次电针前(T0)和末次电针结束后即刻(T1)、2 h (T2)、24 h (T3)健康受试者左侧第一背侧骨间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波幅、潜伏期(LAT)、静息运动阈值(r MT)以及凹槽钉板试验(GPT)完成时间。EA6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