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54篇 |
免费 | 314篇 |
国内免费 | 18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45篇 |
妇产科学 | 54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118篇 |
临床医学 | 1080篇 |
内科学 | 424篇 |
皮肤病学 | 40篇 |
神经病学 | 108篇 |
特种医学 | 194篇 |
外科学 | 185篇 |
综合类 | 1772篇 |
预防医学 | 749篇 |
眼科学 | 35篇 |
药学 | 761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729篇 |
肿瘤学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79篇 |
2022年 | 202篇 |
2021年 | 296篇 |
2020年 | 174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205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373篇 |
2012年 | 449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373篇 |
2009年 | 345篇 |
2008年 | 343篇 |
2007年 | 315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259篇 |
2004年 | 235篇 |
2003年 | 220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85篇 |
2000年 | 107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孕症是指夫妻婚后有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超过12个月没有成功妊娠者。不孕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家庭关系和谐,近年来本病的发生呈现上升的趋势,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文献的查阅,总结中医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治疗的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中医对本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oylglycine,DMOG)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DMOG作用于P4代MSCs,分为DMOG 0、20、40和80μmol·L~(-1)组,以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迁移法和Real-time q PCR依次检测不同浓度的DMOG对MSCs增殖能力、细胞周期、迁移能力以及成骨、成脂、成软骨和成神经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DMOG各浓度组细胞生长曲线均接近S型,与DMOG 0μmol·L~(-1)组比较,20μmol·L~(-1)对MSCs增殖能力具有促进作用,40μmol·L~(-1)促进作用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OG0μmol·L~(-1)组比较,DMOG处理可提高处于S期+G2/M期的MSCs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OG 0μmol·L~(-1)组比较,DMOG20μmol·L~(-1)时促迁移作用显著(P0.05)。DMOG处理后,MSCs仍保留了原有的成骨、成脂、成软骨、成神经分化能力,DMOG 20μmol·L~(-1)可显著促进MSCs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能力,抑制MSCs成脂分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MSCs成神经分化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不同浓度DMOG处理后,MSCs仍保留了原有的多向分化能力,其中20μmol·L~(-1)DMOG可促进MSCs成骨和成软骨分化能力,抑制其成脂分化能力,对其成神经分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同时可显著提高MSCs增殖、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70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儿童BO的易感因素。方法:选择70例BO患儿(BO组)和同期就诊的200例肺炎患儿(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的70例BO患儿中,男女性别比例2.3:1,诊断BO的年龄集中在婴儿期和幼儿期。BO组3岁以内患儿64例(91.4%),对照组3岁以内患儿32例(16.0%),2组间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分布,BO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以农村为主,BO组农村患儿有41例,城市患儿有29例;对照组农村患儿113例,城市患儿87例;2组间区域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史和基础疾病方面,BO组患儿中存在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无创呼气末持续正压通气等病史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BO组患儿更易并发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病原学方面,2组患儿均有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但BO组患儿腺病毒和真菌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O组和对照组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喘息,体征上有三凹征、细湿啰音或哮鸣音;但BO组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喘息(通常持续6周至数年)以及运动不耐受症状的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BO组患儿具有特征性的高分辨率CT (HRCT)改变,表现为马赛克灌注征象、支气管扩张征和支气管壁增厚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数BO患儿肺功能提示存在持续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而对照组多数患儿肺功能检查提示正常,或仅有少数患儿肺功能存在短暂性的轻度改变。结论:重症肺炎和机械通气是BO的主要易感因素。有基础疾病患儿(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如果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后易患BO。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硫酸镁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对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阻力、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医院治疗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44例患儿为探究组,采用硫酸镁雾化吸入辅助常规治疗,44例患儿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7 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儿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3,NLRP3)、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水平:气道阻力指标:近端气道黏性阻力(R20)、气道总阻抗(Z5)、气道总黏性阻力(R5)、肺神经源性P物质水平;肺功能指标:有效呼吸道阻力(Ref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 相似文献
85.
86.
现存关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临床诊治方面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手术虽能清除已转化病灶,但残端在病毒及其他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仍具有病变风险,因此CIN的预防与治疗研究仍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作为支撑。宫颈病变通常表现为一系列连续性过程,这种渐进性病变方式为构建动物模型带来一定困难。国内外关于CIN动物模型的构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本文通过论述CIN小鼠模型的研制方法及优缺点,以期为构建更为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思路,以及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远期防治策略及用药研究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医源性损伤导致输尿管阴道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 2013年1月,选取42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后输尿管阴道瘘,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Wolf F9.8输尿管短镜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长镜引导置入双J管行输尿管会师术.结果 2例失败,肾造瘘术后3个月行开放手术.40例手术成功者漏尿于术后逐渐减少并在48小时内停止.术后1个月输尿管窦道基本成形,术后2个月拔除肾造瘘管,3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IVP),患侧输尿管通畅,拔双J管.随访6~24个月,平均14.7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肾穿刺造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镜下输尿管会师术是处理输尿管阴道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8.
高原肺水肿3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86年6月至2001年4月收住的资料较为完整的高原肺水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海拔4000m以上者发病178例,占44.72%;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发病者172例,占43.22%;X线表现单侧肺病变以右肺为多;窦性心动过速为心电图异常主要类型,占62.31%;合并高原脑水肿者死亡9例,占死亡的75%,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高原肺水肿海拔愈高,发病率愈高;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1A、AVPR1B)和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SNa 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138名暴力攻击行为男性少教人员(暴力组)、98名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非暴力组)以及153名正常成年男性(正常组)的AVPR1A(rs1042615)、AVPR1B(rs28632197)、OXTR(rs13316193、rs2254298、rs53576、rs2268498、rs237885)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3组间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构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模型。结果:暴力组AVPR1B基因rs28632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均0.017),OR值分别为2.24及2.63,95%CI分别为(1.45~3.47)和(1.78~3.88);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及正常组在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力组含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AG)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0.017);其余位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R1B(rs28632197)与OXTR(rs53576)在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存在基因间交互作用。结论:AVPR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AVPR1B与OXTR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