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左心室功能各项指标,探讨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06~2012-07我院接诊治疗的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于12h内行超声心动图及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壹测量值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及左室肥厚检出率。结果:在心功能指标方面两种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搏输出量(LV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方面两种检查结果相关性高(r=0.80~0.93)。在LVSV、LVEF方面,超声心动图所测较螺旋CT偏大;在LVEDV、LVESV方面,超声心动图所测较螺旋CT偏小。超声心动图和螺旋CT检出左室肥厚比率分别为71.88%(46/64)和75.00%(4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左心室功能方面有较好的准确性与相关性,在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均有较好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成人家族性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H)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曾误诊的成人FHLH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52岁发病,以反复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经多次多部位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脾切除后病理检查及皮肤活检等,诊断继发性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SHLH),病因曾考虑淋巴瘤合并的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EB病毒相关HLH,先后予糖皮质激素、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等治疗无效,按HLH 2004指南建议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回输自体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病情稳定31个月后复发,基因序列检查属于FHLH 2型,予化学治疗等无效死亡,发病至死亡持续时间4年余。结论成人FHLH临床少见,易误诊。提高对其认识,注意与SHLH进行鉴别诊断,尽早进行基因筛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3.
74.
背景: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保证顺利完成移植,使受者得到有效治疗非常重要。目的:比较亲缘及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后心理及生理健康状态。方法:分别在入院时,采集前(1 d),采集后(一两天),1个月后回访4个时间点对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状态(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及一般生理指标(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与结论:在入院时,亲缘与非亲缘供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采集前、采集后,非亲缘供者的SCL-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分值高于亲缘供者(P<0.05);1个月后回访,大多数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非亲缘和亲缘供者的生理指标平稳,但在采集前和采集后2个时间点,两组供者呼吸和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非亲缘供者在采集过程中的心理负荷较高,应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指导和心理防护。  相似文献   
75.
<正>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高。曲霉菌感染一般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是通过吸入空气中散播的孢子致病,多表现为肺部感染,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极为罕见,此类感染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本文报告一例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曲霉菌感染。病例资料患儿男,13岁,2013年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38.5℃之间,伴腹胀、纳差,无咳嗽、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不同分期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特点,以及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omplete cytogenetic reponse,CCyR)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急变期9例,慢性期31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初治慢性期、急变期CML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急变期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 +/CD8+比值下降尤为突出(P<0.01);初治慢性期患者NK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而急变期患者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对比,伊马替尼治疗首次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患者仅CD4+T细胞百分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后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大于12月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 +/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首次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而缓解后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大于12月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无改变(P>0.05);各组的NK细胞百分比无差异(P>0.05).初诊CML患者、急变期CD4+/CD8+的比值与BCR-ABLl/ABL1的比值呈负相关.结论 CM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且机体免疫功能与疾病分期密切相关.伊马替尼治疗初次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但长期应用抑制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7.
背景: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复杂,如能在骨髓穿刺检查前科学推断出患者病因的归类,显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发生。 目的:构建全血细胞减少分类诊断的判别函数。 设计、时间及地点:判别分析,于2004-10/2008-0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完成。 对象:纳入107例初诊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 方法:对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变量为伴随症状、体征和各项检验结果共15项指标,应用SAS软件构建定性资料的Bayes判别函数。 主要观察指标:考察变量为血常规3项、血沉、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例、网织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发热、出血、骨关节痛、肿大、水肿及皮疹等15项指标。 结果:最后确诊造血系统疾病92例(86%),其中恶性血液病52例(48.3%),非恶性血液病40例(37.7%),非造血系统疾病共15例(14 %)。按构成比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前6位疾病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8.0%)、再生障碍性贫血(15.7%)、急性白血病(11.1%)、自身免疫病(11.1%)、巨幼细胞性贫血(8.3%)、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6.4%)。利用判别得分将已确诊的20例患者资料回代入判别函数,结果总体判别正确率达85%。 结论:Bayes判别分析在全血细胞减少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中能用于初步筛查,协助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78.
男 ,2 4岁。左腹股沟肿物 4年 ,加重 4个月入院。 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肿物 ,疼痛 ,手术为血肿 ,术后恢复好。1年前肿物复发 ,查凝血因子Ⅷ :C减少 ,诊为血友病甲 ,内科治疗后肿物减小。 4月前训练后肿物再次复发 ,局部无红肿热痛。查体 :左股四头肌萎缩 ,左腹股沟区可及 18cm× 15cm大小包块 ,质硬 ,不活动 ,轻压痛 ,局部皮温不高。家族中无同类病史。实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Ⅷ :C :34%。X线检查 :平片见左髂骨一皂泡状多囊密度减低区 ,约 15cm× 15cm大小 ,边缘有硬化边(图 1)。CT :左髂骨骨质内见多囊状骨质破坏 ,骨…  相似文献   
79.
口腔正畸科患者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疾病的健康人群,因此正畸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如口腔内、外科的医务人员.由于口腔正畸的特点,需要各种不同的器械,尤其是各种各样的钳子.目前看来一人一套很难实现,由于消毒很不方便,又受着消毒液消毒质量与消毒时间的制约,医疗器械便成了交叉感染的载体.  相似文献   
80.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骨髓型放射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治疗急性骨髓型放射病中的作用,并对其机理做初步的探索。方法BALBc雌性小鼠分成MSCs组和照射对照组,MSCs组经5.5Gy60Coγ射线照射,2h内尾静脉输注C57BL6雄性小鼠的MSCs,照射对照组照射后不作处理。观察各组外周血象变化、骨髓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周期、骨髓病理变化、骨髓造血粒系祖细胞集落(CFUGM)以及基质细胞集落(CFU-F)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s组的三系血细胞下降慢,最低值抬高,并且造血恢复更迅速,尤其白细胞、血小板变化更明显。骨髓细胞凋亡率和P53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照后2d,MSCs组G0G1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G2M期比值及S期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照后4dMSCs组胸骨骨髓增生活跃,对照组增生减低,照后20dMS-Cs组新生造血灶多于对照。CFU-GM、CFUF计数在照后初期、极期、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结论MSCs对急性放射病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SCs减少细胞凋亡、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