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补益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又有系统的理论。近年来对补益药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试图在回顾这些成就的同时,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道。 一、补益类中药化学成分归类 现据这类药物的化学成分归纳为如下几大类型: 5.含皂甙类:主要有人参,竹节人参、党参、四叶参(羊乳)、甘草、刺五加、麦冬、天门冬、山茱萸、胡芦巴、山药、大枣、楮实子、锁阳、女贞子。  相似文献   
32.
胃痛娄对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及脾虚大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深入探讨胃痛灵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机制,研究了胃痛灵(WTL)对无水乙醇损伤大鼠胃粘膜血流量(GMBF)、脾虚大鼠D-木糖吸收率、胃壁结合粘液量以及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WTL能够明显增中大鼠GMBF、胃壁结合粘液量,提高脾虚大鼠D-木糖吸收率,增强胃粘膜防御机能,但对脾虚大鼠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均无明显影响,在体外也无中和胃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33.
胃舒灵 可显著增强脾虚大鼠小肠蠕动 ,加速炭末在小肠中的推进 ;对正常及脾虚大鼠的胃酸分泌、胃蛋白酶均有明显促进和改善作用 ,且可使脾虚大鼠胃液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4.
目的:优化胃得健原方的药味组成和剂量配比;方法:利用正交t值法结合均匀设计法,以胃黏膜组织丙二醛(MDA)和前列腺素E2(PGE2)为检测指标,对胃得健原方药味组成和剂量配比进行优化,并将优化方与原方进行对比研究,验证优化结果的合理性;结果:筛选出优化方的药味组成为A、C、E、G四味药,药味间最佳剂量配比为A:C:E:G=1 0:9.2:3:60,对比试验显示,优化方与原方对胃黏膜组织MDA和PGE2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化方药味数量减少,配比更加合理,疗效可代替原方.  相似文献   
35.
香砂六君子汤对动物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离体兔肠与小鼠整体实验证明香砂六君子汤对动物正常小肠运动以及由新斯的明所致的小肠推进运动呈抑制性影响,而对大鼠胃的分泌功能和兔胃电活动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该方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1],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近年来,该方已在临床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将其研究现状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37.
本文研究了胃痛灵与丽珠得乐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机理,当酸性乙醇灌胃引起大膜损伤时,红细胞、血浆和胃粘膜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地受到抑制,胃织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明显减少.胃粘膜和血浆中的丙二醛(MDA)明显升高。给于胃痛灵得乐,可防止胃粘膜损伤,使红细胞、血浆及胃粘膜组织内的SOD活性增强,胃粘膜组织和MDA明显下降。实验结果表明胃痛灵与丽珠得乐可以通过酶和非酶系两大途径清除自由基,起到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芍药甘草汤的镇痛作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甲醛致痛实验观察其Ⅰ相和Ⅱ相疼痛反应,并测定冰醋酸致痛小鼠血清和脊髓中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结果:芍药甘草汤对甲醛致痛模型动物Ⅰ相和Ⅱ相疼痛反应均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冰醋酸致痛模型小鼠血清及脊髓中NO浓度,结论:芍药甘草汤的镇痛部位既在外周神经末梢,亦可能在中枢神经,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一种新的第二信使神经递质NO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