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及麻醉诱导后15min、1h和2h采集静脉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结果:麻醉后,A、B两组SOD值均逐渐下降,MDA值均逐渐升高,麻醉诱导后2hSOD、MDA值较麻醉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A、B两组相比较,SOD、MD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D两组SOD值较麻醉前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MDA值较麻醉前均逐渐下降,并于麻醉诱导后2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D两组相比较SOD、MD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与C组之间相比较及B与D组之间相比较,SOD值在麻醉诱导后2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DA值在麻醉诱导后1 h及2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均能产生自由基使MAD升高、SOD下降;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降低MDA.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通过研究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青、老年大鼠Morris水迷宫训练成绩及海马CA1区脑神经元FOS核蛋白(c-Fos)和EGR-1核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麻醉后脑神经元分子水平变化与行为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雄件SD大鼠3月龄(青年组)和20月龄(老年组)各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麻醉)、训练组(不麻醉,行Morris水迷宫训练)、丙泊酚组(丙泊酚100 mg·kg-1·h-1,ip;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P2d,P4d,P2W,P4W)、异氟醚组(异氟醚1.2%;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I2d,I4d,I2W,I4W).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进行5 d,每天2次,记录逃避潜伏期变化,用以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后立即分离海马组织CA1区,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半定量检测c-Fos和EGR-1核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 4 h异氟醚麻醉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均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尤以老年大鼠常见且程度严重,表现为学习速度和记忆质量均有所下降(P<0.05),青年组大鼠学习速度略有下降(P<0.05);4 h丙泊酚麻醉后,老年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但与异氟醚麻醉相比程度较轻,主要表现为学习速度减慢(P<0.05).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orris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I4d,I4W组老年大鼠和P4d组青年大鼠c-Fos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I4d组老年大鼠EGR-1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结论 麻醉可能会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 d至2周;随着麻醉时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加,改变更为明显,且异氟醚作用较丙泊酚显著.麻醉对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大鼠行为学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海马神经元N受体α4β2亚型在异氟醚抑制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取海马组织,制备海马脑片.取70张脑片,随机分为10组(n=7):各组用正常人工脑脊液(aCSF)灌流海马脑片,记录稳定正常的细胞外群峰电位(PS)30 min,LTP组继续给予正常的aCSF灌流,其余各组分别用含异氟醚0.125 mmol/L(I1组)、0.25 mmol/L(I2组)、0.5 mmol/L(I3组)、地棘蛙素0.1 mmol/L(E1组)、1.0 μmol/L(E2组)、地棘蛙素0.1 μmol/L+异氟醚0.25 mmol/L(E1+I2组)、地棘蛙素1.0 μmol/L+异氟醚0.25 mmol/L(E2+I2组)、双氢β-刺酮碱(DHβE)0.1μmol/L(D组)、DHβE0.1μmol/L+异氟醚0.125 mmol/L(D+I1组)的aCSF灌流.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海马脑片CA1区细胞外PS 30 min后,施以高频强直刺激(HFS)15 min,诱发LTP,记录各组HFS结束后5、10、15、20、25、30、40、50、60 min时的PS幅值.结果 与LTP组比较,I1.2.3组、D组、D+I1组、E1+I2组HFS后PS幅值降低,E1.2组HFS后PS幅值升高(P<0.05),E2+I2组HFS后PS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1组比较,D+I1组HFS后PS幅值降低(P<0.05).与I2组比较,E1+I2组、E2+I2组HFS后PS幅值升高(P<0.01).结论 异氟醚通过拮抗海马神经元N受体α4β2亚型从而抑制了突触LTP的形成.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研究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青、老年大鼠Morris水迷宫训练成绩及海马CA1区脑神经元FOS核蛋白(c-Fos)和EGR-1核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麻醉后脑神经元分子水平变化与行为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雄件SD大鼠3月龄(青年组)和20月龄(老年组)各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麻醉)、训练组(不麻醉,行Morris水迷宫训练)、丙泊酚组(丙泊酚100 mg·kg-1·h-1,ip;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P2d,P4d,P2W,P4W)、异氟醚组(异氟醚1.2%;分别于麻醉2 h/4 h后的2 d/2周行Morris水迷宫训练:I2d,I4d,I2W,I4W).Morris水迷宫实验连续进行5 d,每天2次,记录逃避潜伏期变化,用以测试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后立即分离海马组织CA1区,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半定量检测c-Fos和EGR-1核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 4 h异氟醚麻醉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均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尤以老年大鼠常见且程度严重,表现为学习速度和记忆质量均有所下降(P<0.05),青年组大鼠学习速度略有下降(P<0.05);4 h丙泊酚麻醉后,老年组大鼠认知功能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周,但与异氟醚麻醉相比程度较轻,主要表现为学习速度减慢(P<0.05).免疫组化法和酶标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orris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I4d,I4W组老年大鼠和P4d组青年大鼠c-Fos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I4d组老年大鼠EGR-1阳性细胞率与单纯训练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结论 麻醉可能会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可持续至麻醉后2 d至2周;随着麻醉时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加,改变更为明显,且异氟醚作用较丙泊酚显著.麻醉对大鼠海马CA1区c-Fos和EGR-1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大鼠行为学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对大鼠海马脑片突触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记忆的机制。方法:126只雄性SD大鼠,断头后取出海马组织,制备400 μm海马脑片。取42张脑片,随机分为6组(n=7):对照组及咪唑安定0.1、0.5、1.0、2.0和5.0 μmol•L-1组。各组脑片分别灌流人工脑脊液(ACSF)及咪唑安定0.1、0.5、1.0、2.0和5.0 μmol•L-1。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海马脑片CA1区细胞外群体峰电位(PS)的变化。另取84张脑片,随机分为12组(n=7):LTP组,咪唑安定LTP 0.1、0.5、1.0、2.0和5.0 μmol•L-1组,印防己毒素组,荷包牡丹碱组,CGP35348组,印防己毒素+咪唑安定组,荷包牡丹碱+咪唑安定组,CGP35348+咪唑安定组。各组脑片分别灌流ACSF及其他各组相对应药物。海马脑片记录PS 30 min后,施以100Hz的高频强直刺激(HFS),诱发LTP,观察各组脑片HFS后PS幅值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咪唑安定1.0、2.0和5.0 μmol•L-1组给药后PS幅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LTP组HFS后PS幅值增高,较刺激前增加了52%±12% (P<0.01)。与LTP组比较,咪唑安定LTP 0.1 μmol•L-1组HFS后其PS幅值无明显改变(P>0.05),咪唑安定LTP 0.5、1.0、2.0及5.0 μmol•L-1组HFS后其PS幅值均明显降低(P<0.01)。印防己毒素+咪唑安定组、荷包牡丹碱+咪唑安定组HFS后PS幅值与HFS前和咪唑安定LTP 2.0 μmol•L-1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与L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GP35348+咪唑安定组HFS后PS幅值与HFS前和咪唑安定LTP 2.0 μmol•L-1组比较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LTP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咪唑安定能够抑制海马LTP的形成而影响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活化海马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药异氟醚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的大鼠PC12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10 μmol•L-1Aβ25-35 处理组(Aβ组)、2%异氟醚处理组(Iso组)和2%异氟醚与10 μmol•L-1Aβ25-35联合处理组(Iso+Aβ组)。各组PC12细胞药物处理6 h后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p62和自噬信号调控基因p-mTOR、Beclin-1表达;药物处理24 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β组PC12细胞中可见大量的自噬体,LC3-Ⅱ、Beclin-1和caspase-3表达量升高(P<0.05),p62、p-mTOR和Bcl-2表达量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Iso组PCI2细胞未见自噬体,LC3-Ⅱ
表达量降低(P<0.05),p62、p-mTOR和caspase-3表达量升高(P<0.05),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与Aβ组比较,Iso+Aβ组PC12细胞仅见少量自噬体,LC3-Ⅱ表达量降低(P<0.05),p62、p-mTOR、Beclin-1和caspase-3表达量升高(P<0.05),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异氟醚能够抑制Aβ25-35诱导大鼠PC12细胞自噬的活化,促进凋亡蛋白的表达,其作用机制与激活自噬信号调控基因mTOR、抑制Beclin-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应用右美托咪啶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后老年骨科患者
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阐明右美托咪啶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谵妄发生
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
>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组、右美托咪啶组及氯
胺酮+右美托咪啶组(均n=30)。麻醉前,氯胺酮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1静脉注
射;右美托咪啶组给予右美托咪啶1 μ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5 μg/kg/h-1的速
度输注右美托咪啶至术毕前30 min;氯胺酮+右美托咪啶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 静脉注射和右美托咪啶1
μg/kg 静脉注射,随后以0.5 μg/kg/h的速度输注右美托咪啶至术毕前30 min;对照组静脉
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麻醉前、手术结束后、术后24 h分别采集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根据谵妄评定法(CAM),分别于术后1 h、
1 d及3 d 3个时间点评定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并对各组患者清醒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4
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共有13例患者发生谵妄:氯胺酮组8例(26.7% ),右美
托咪啶组2 例(6.7%),对照组3例(10%),氯胺酮+右美托咪啶组患者均未发生谵妄。与对照组
比较,氯胺酮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与氯胺酮组比较,氯胺酮+右
美托咪啶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患者睁眼至拔管时间显著延长
(P<0.05)。结论: 全麻术中右美托咪啶与氯胺酮合用能减轻氯胺酮对患者的影响,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其机制与炎症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29.
脊髓水平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调控剂对腺苷镇痛作用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腺苷类似物R-苯异丙基腺苷的镇痛作用及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11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300-350g,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①R-苯异丙基腺苷0.5μg组。②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③R-苯异丙基腺苷2.0μg组。④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的尔组,注射尼可的尔5.0μg。⑤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格列本脲组,注射格列本脲2.0μg。⑥尼可的尔+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⑦格列本脲+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组。术后第7天经导管分别注射到蛛网膜下腔10μL以上药物,测定注药后鼠尾对光热刺激的疼痛反应及鼠尾逃离时间的变化。结果:①蛛网膜下腔注入R-苯异丙基腺苷0.5~2.0μg可产生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镇痛作用。镇痛作用在10rain起效,时间长达60min。随剂量增加作用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0.5,1.0,2.0μg,注射10min时最大有效百分比分别为32.1&;#177;7.2,60.3&;#177;1.7,86.2&;#177;7,9,注射30mjn后分别为28.4&;#177;2.5,50.6&;#177;9.1,79.4&;#177;4.1,注射60min后分别为12.3&;#177;10.2,39.8&;#177;6.3,55.1&;#177;13.4。②蛛网膜下腔单独注射尼可的尔5.0斗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14.2&;#177;5.4,注射格列本脲2.0μg最大有效百分比为9.3&;#177;1.7,注射生理盐水最大有效百分比为6.6&;#177;2.3,均不影响甩尾时间,无镇痛作用(P&;gt;0.05),③尼可的尔5.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最大有效百分比为81.2&;#177;7.9,能明显增强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④格列本脲2.0μg与R-苯异丙基腺苷1.0μg合用最大有效百分比为41.6&;#177;6.8,明显抑制R-苯异丙基腺苷1.0μg的镇痛作用。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R-苯异丙基腺苷可产生明显的剂量依存性镇痛作用,此作用受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通道调控剂调节。 相似文献
30.
对34 例拟行腹部急诊手术的新生儿给以骶管阻滞并进行临床观察。采用单次或连续骶管阻滞的方法,对 4h~28d 的新生儿进行麻醉,观察围术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表明:所有观察对象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说明新生儿骶管阻滞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适用于腹部急诊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