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阳  马胜林  冯建国  王华  姜志明 《浙江医学》2009,31(9):1254-1256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复合提取物对膀胱癌YTS-1细胞系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培养膀胱癌YTS-1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药物(0.25、0.5、1、2、4和8mg/ml)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2mg/ml药物作用24、48、72h后细胞周期的改变;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药物(0.25、0.5、1.0、2.0、4.0mg/m1)处理后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复合提取物作用于YTS-1细胞系24、48、72h后,在0.25-2mg/ml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YTS-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也相应升高,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P〈0.05)。(2)实验组2mg/ml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复合提取物作用48h后,G2/M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作用72h后G2/M期细胞显著减少(P〈0.01)。在sub-G1区域出现了一个细胞峰,表明YTS-1出现了细胞凋亡迹象。(3)空白对照及025、0.5、1.0、20、40mg/ml的白花蛇舌草和半支莲复合提取物作用YTS-1细胞后克隆数分别为216.6±18.50、156.7±16.29、81.33±6.66、43.00±6.56、37.67±14.22、43.00±12.12,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0.8%、0.78%、0.41%、0.21%、0.18%、0.22%,除0.25mg/ml浓度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克隆形成率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浓度处理组克隆形成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白花蛇舌草和半支莲复合提取物可以抑制膀胱癌YTS-1细胞集落的形成,诱导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比较超声乳化和手法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近期127例129眼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行该两种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显示两种术式一周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手法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一种损伤小、恢复快、经济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23.
对中西医发展源流的初探冯建国(杭州市卫生局公费医疗办公室邮编310006)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都是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纵观其发展历程,研究造成这种思维方式差异的社会、文化诸因素,对加深中西方医学的相互理解,以致取长补短,有着重...  相似文献   
24.
C反应蛋白和儿科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鉴别诊断儿童细菌,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方法:免疫透射浊度法测定血清或血浆CRP值。结果:细菌,支原体感染CRP值基本>8mg/L,病毒感染CRP值基本<8mg/L;对与临床诊断不符的病例作动态分析,康复前后差别显著的以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为主,而差别不显著的以病毒感染为主。新生儿病人CRP值总体不高,以8mg/L为判断界限来鉴定诊断较为困难。结论:CRP的监测及动态分析对鉴别细菌,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对新生儿病例不能以8mg/L为判断界限,最好作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浆膜腔积液中CEA—mRNA的拷贝数,探讨其对恶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经临床证实的31例恶性浆膜腔积液和28例良性浆膜腔积液样本中CEA—mRNA拷贝数;所有病例均行脱落细胞涂片检测。结果:31例恶性积液样本中CEA—mRNA阳性率为74.2%(23/31),CEA—mRNA拷贝数在1.2-26937.5/mL中位数为76拷贝/mL,脱落细胞检测阳性率为38.7%(12/31);良性浆膜腔积液样本中CEA—mRNA阳性率为14.3%(4/28).拷贝数在1.1~5.7/mL,中位数为2.3拷贝/mL。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积液中CEA—mRNA的拷贝数对恶性积液有较高的敏感性,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我科门诊自1977年11月~1981年2月,共治疗顽固性血管性偏头痛患者20例,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2年。关于本病的治疗,过去多采用药物治疗为主,例如用镇静止痛药,麦角胺类等药物。但应用这些药物有时只能起暂时的缓解作用。我们应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一般情况 1.本组病例选择:患者均经过神经科详细检查,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确诊为“顽固性血管性偏头痛”。 2.性别、年龄:男4例,女16例,男女比例1:4。10岁以下1例,20岁以下3例,30~39岁12例,40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聚维酮碘二次消毒对结膜囊细菌的清除效果.方法 采取比较性研究,选择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259例(259只眼)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在以下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A组:未使用任何药物之前的基准培养;B组: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商品名:可乐必妥)1 d后;C组:术前手术区皮肤及结膜囊第1次聚维酮碘消毒后;D组:0.05%聚维酮碘消毒液(0.5%聚维酮碘原液10倍稀释)再次冲洗结膜囊后.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各组间培养阳性率的比较.结果 A、B、C、D四组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分别是 96%、28.6%、3.77%、0%.应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两两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抗生素预防用药以及在术前常规消毒后再进行二次结膜囊冲洗消毒有助于结膜囊细菌的彻底清除.  相似文献   
28.
目的:紫龙金对鼻咽癌放射增敏作用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增敏机制的探讨。方法:离体研究采用集落形成分析法研究中药紫龙金对鼻咽癌细胞系CNE-I放射增敏作用。采用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出D0、Dq值、常规照射2戈瑞(Gray,Gy)时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2)及放射增敏比(sensitization enhancement ratio,SERD0、SERDq、SERSF2)。临床研究随机将鼻咽癌病例分为两组,放射增敏组在放疗的同期给予口服紫龙金。治疗前及放疗20GY/10f时分别予鼻咽部病理活检,行P16和cyclinD1免疫组化。结果:离体研究单纯照射组D0、Dq、SF2分别为1.44Gy、1.7Gy、0.7。照射加紫龙金组D0、Dq、SF2分别为1.03Gy、1.36Gy、0.58。紫龙金对CNE-I有较强的放射增敏作用,其SERD0、SERDq、SERSF2分别为1.40、1.25、1.20。临床研究表明紫龙金在鼻咽癌放疗增敏效果显著,增敏组放疗结束时CR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增敏组P16有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cyclin D1有下调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紫龙金对鼻咽癌有放射增敏作用,增敏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16上调和cyclin D1下调。  相似文献   
29.
经巩膜睫状体平坦部的封闭式玻璃体切割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眼科临床,对于治疗某些眼科疾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贝伐单抗对荷结肠癌细胞裸鼠中伊立替康分布的影响。方法 接种人结肠癌DLD-1细胞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伊立替康;实验1组:2.5 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实验2组:5 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实验3组:10 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观察不同组经处理后的肿瘤大小,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内伊立替康浓度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伊立替康的浓度在3个实验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浓度随着贝伐单抗剂量增加而增加[(432.33±104.76)、(409.69±267.15)、(719.21±253.00)vs. (299.69±83.63)ng/ml]。其中实验3组与实验2组、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 0.010)。肿瘤组织内伊立替康的浓度在3个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3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贝伐单抗的治疗能改变伊立替康在荷结肠癌细胞裸鼠中分布,并与贝伐单抗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