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6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目的:探讨大蒜素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Bcl-2,Bax,NF-κB是否参与抗凋亡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在体心肌I/R损伤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组、I/R组和大蒜素预处理(AP)组;各组均测定心肌梗死范围[IS/AAR(%),TTC法]、再灌注后血清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MB(CK-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应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TUNEL法检测各组凋亡指数(AI)、Bcl-2,Bax表达及NF-κB核结合活性。结果:AP组较I/R组IS/AAR(%)[(21.8±1.5)%vs.(44.6±4.6)%,P0.01],CK-MB[(16.4±1.6)vs.(34.1±1.8)U/L,P0.01]明显降低,SOD[(2 337±215)vs.(1 219±187)U/mg pro,P0.01]明显增高。AP组AI较I/R组明显降低[(7.0±1.2)%vs.(4.0±3.0)%,P0.01]。Bcl-2表达明显增加,Bax表达明显减少,NF-κB核结合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大蒜素有明显抗大鼠心肌I/R损伤作用能与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对Bcl-2,Bax及NF-κB表达的调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肌钙蛋白Ⅰ(TnⅠ)能快速、准确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临床上通常将TnⅠ水平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和(或)判断其预后的指标。我们观察TnⅠ水平变化来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的病情进展、转归及其预后,探讨TnⅠ持续性弱阳性在UAP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卡维地洛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第三代肾上腺素 β受体拮抗剂———卡维地洛 (Carvedilol,CVD)对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 ,建立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前 7d连续胃管给CVD(1mg/kg) ,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 30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 36 0min ,处死动物。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和肌酸激酶 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一氧化氮及丙二醛变化 ,并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 :CVD使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 5 3.85 % (P <0 .0 1) ,死亡率减少 5 7.15 % (P <0 .0 1)。CVD减少肌酸激酶 同工酶、低密度脂蛋白及丙二醛的释放 ,稳定一氧化氮的分泌。心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电镜检查对照组细胞明显呈片状或局灶性坏死 ,闰盘结构紊乱 ,大量反应性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于坏死细胞之间。CVD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闰盘结构基本完整 ,粒细胞浸润也明显减少。结论 :CVD明显降低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具有强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作为交感神经系统主要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在多种心脏疾病中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这种诱导作用主要由肾上腺素能受体 (β AR)介导 ,β AR还介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 ,这对于了解心脏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5.
非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占小于1%~6%。有研究发现年轻的中风病人中卵园孔未闭(PFO)比例很高,右心系统的血栓可通过PFO导致反常的脑栓塞。同理,右心系统的血栓也可进入冠状动脉从而导致冠脉闭塞或AMI。本文对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AMI病人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PFO比例是否高于一般人群。 研究对象选自大宗的心导管检查的病人,筛选出19例冠状动脉正常的AMI病人,其中一例因超声心动图图象质量问题而剔除,18例年龄、性别匹配者作对照组。结果,两组之间统计资料无显著差异,仅见AMI组高血压病人有增高趋势,未见房间隔瘤样形成的病例;两组各检出5例PFO,占各自样本数的28%((p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6.
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在濯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川芎嗪组,川芎嗪+5-HD(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滞剂5-羟基葵酸)组。心肌缺血预适应由3次10分钟缺血和10分钟再灌注组成,所有大鼠均接受30分钟缺血和60分钟再灌注。梗死范围由饱和曲利苯蓝和红四氮唑染色判定,并以坏死区占缺血区的百分比表示。测定CK和LDH的含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检测川芎嗪组和川芎嗪+5-HD组的心功能。结果:川芎嗪组和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低于C组和川芎嗪+5-HD组(p〈0.01)。血中检察到的CK和LDH的含量也明显低于C组和川芎嗪+5-HD组(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显示川芎嗪组线粒体损伤轻于对照组及川芎嗪+5-HD组。川芎嗪组的心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川芎嗪+5-HD组(p〈0.05)。结论:川芎嗪预处理的心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其机制之一是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L-钙电流的作用。方法:用全细胞膜片箝记录心室肌细胞的L-钙电流。结果:l-THP 1-100μmol·L~(-1)将I_(Ca~(2 )-max)从(999±93)PA分别减少到(700±111)pA(582±66)pA和(420±112)pA(n=6,P<0.01)。l-THP对钙通道有紧张性阻滞作用及使用依赖性。l-THP可将钙通道的恢复时间从(94±39)ms延长到(170±42)ms(n=6,P<0.01)。结论:l-THP对L-钙通道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补充叶酸对高蛋氨酸(Met)喂养所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大鼠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高蛋氨酸组(Met)、蛋氨酸+叶酸组(Met+folate),每组10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普通饲料加1.7%蛋氨酸、普通饲料加1.7%蛋氨酸和0.006%的叶酸,饲养45 d,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thcy),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的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结果: 高Met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1),Met+folate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低于Hhcy组(P<0.01); 高Met组大鼠主动脉表达的MCP-1明显多于control组(46.41±4.23 vs 15.73±2.74; P<0.05),而Met+folate组能抑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致的主动脉MCP-1的表达(23.12±4.40 vs 46.41±4.23; P<0.05)。结论: 大鼠喂以高Met饲料45 d,可充分诱导高Hcy血症。而叶酸补充治疗,在显著降低血浆tHcy水平的同时,也降低了高同型半胱氨酸大鼠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α1受体在不同血供状态心肌中的效应.方法 Langedorff法复制缺血再灌注,观察心肌细胞损害情况.结果缺血前使用苯肾上腺素,心肌损害程度最轻.缺血期间加用苯肾上腺素,损害程度最重.全程使用苯肾上腺素,心肌损害程度与缺血前预处理相似.缺血期间加用哌唑嗪则心肌损害程度与正常对照相差不大,再灌注时使用哌唑嗪,心肌损害程度仅次于全程给药组.结论α1受体的效应与心肌的血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患者及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n=12)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及二尖瓣狭窄(MS)患者(n=14)股动脉血小板膜糖蛋白Ⅳ(GPⅣ)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分布。结果: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静息血小板膜GPⅣ分布明显多于PSVT患者RFCA前(P<0.05,<0.01);MS患者静息血小板膜TSP分布显著多于PSVT患者RFCA前(P<0.05),而PSVT患者静息血小板膜TSP分布RFCA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在凝血酶(01U/mL,0.5U/mL)激活时,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血小板膜GPⅣ及TSP分布均显著多于RFCA前(P<0.05,<0.01)。结论:MS患者及PSVT患者RFCA后血小板的活性及反应性增加,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