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提出一种早期输尿管癌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造影的征象-“竹节征”。方法 对19例经过证实的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病例进行B超(US)、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P)、CT扫描和MR泌尿系造影(MRU)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及比较其优劣。结果 US、IVP、RP、CT、MRU均能发现输尿管梗阻和积水,发现肿瘤的阳性率分别为2/19,8/14,9/11例,11/14例,4/4。2例IVP和2例RP显示“竹节征”,表现为梗阻上段显影,梗阻部位不显影,梗阻下又有短段状造影。结论 B超对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引起的肾盂积水非常敏感,并且对人体无伤害,是首选的筛查手段,IVP结合RP或MRU检查能了解双侧尿路形态,对肿瘤进行定位及定性,是早期发现输尿管癌必要手段。术前的局部CT扫描可以帮助临床分期。“竹节征”是输尿管癌尿路造影的一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52.
53.
王翔燕  王自兴  关晓辉  张静 《陕西中医》2010,31(11):1450-145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组方灌肠配合蒸热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西治疗,治疗组82例采用中药(蒲公英、丹参、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透骨草、莪术、乳香等)灌肠配合蒸热疗法加西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结论:两法配合,能促进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性组织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提高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β-catenin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和细胞膜/质中的含量及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34例胃癌中β-catenin在胃癌细胞核和细胞膜/质中的含量和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 在34例胃癌中细胞核中β-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密切相关(rs=0.392 2).胃癌组和对照组sFas平均浓度为(380.32±153.08) pg/ml和(23.69±15.38) pg/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β-catenin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和膜/质中的含量及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5.
黄维莉  关晓辉  吕永晨 《医药世界》2010,(10):1206-1207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和细胞膜/质中的含量及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34例胃癌中β-catenin在胃癌细胞核和细胞膜/质中的含量和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结果在34例胃癌中细胞核中β-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密切相关(rs=0.3922)。胃癌组和对照组sFas平均浓度为(380.32±153.08)pg/ml和(23.69±15.38)pg/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β-catenin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和膜/质中的含量及sFas在血浆中的含量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多为上腹痛、出血、贫血,幽门梗阻等表现。我们在总结我院2001~2010年期间确诊胃癌并手术证实的病例时发现,其中有2例病人同时合并有高淀粉酶血症,初诊为急性胰腺炎进行相关治疗无效后,经全面检查确诊为胃癌,现将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在消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消化科见习学生,随机分为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分别采用PBL教学77法和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出科考试及问卷调查表对两组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向PBL教学组学生发放主观评价表.[结果]客观测试中综合能力考核的得分PBL教学组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而理论测试的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L教学组学生对PBL教学评价较高,在医学知识掌握、自主学习、临床实践、团队合作及参与情感等15个方面均有显著效果,90%以上学生持肯定态度.[结论]PBL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且不影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58.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病率高,危害大,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我们观察了荷丹片对86例伴高脂血症的MS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影响,并与单纯西医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责任主管护师夜间值二线班的临床效果,不断提高产科夜间护理质量。[方法]责任主管护师3名,轮流负责产科夜间二线值班,给予值班护士业务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结果]责任主管护师夜间值二线班,能降低夜间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尿潴留及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及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责任主管护师夜间值二线班能缓解年轻护士值夜班的工作压力,保障母婴安全,提高产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0.
背景:提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微环境可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 目的:实验拟验证并简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肝细胞的诱导分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6-10/2008-05在北华大学完成。 材料:实验动物为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80~230 g。 方法: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方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8 L-1,加入含有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培养液培养,定期更换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细胞类型。倒置显微镜连续观察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培养的1,3,7, 14, 21, 28 d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和清蛋白的表达。 结果:接种后,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多样贴壁细胞分化为体积较大的多角形和部分梭形,胞浆丰富,可见多核,接种早期细胞生长比接种晚期生长较快。分离纯化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为CD29+,CD44+,CD34-,CD45-和CD90+,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染色阴性,细胞纯度达98%以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甲胎蛋白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培养第7天即出现阳性,第14天清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结论: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