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观察刺五加乙酸乙酯部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的影响,探讨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10 mg·kg-1)和刺五加乙酸乙酯部位高、低剂量组(75,25 mg·kg-1),每组8只。8只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测定其血脂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相关指标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收集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斑块面积显著增加并伴有炎性浸润,升高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增加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和刺五加乙酸乙酯部位高、低剂量组能改善小鼠主动脉斑块沉积,降低TG,TC,LDL-C,炎症因子和iNOS含量,升高HDL-C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样本能够显著分离,模型组肠道菌群物种总数和丰度较低;与模型组相比,刺五加乙酸乙酯部位可提高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刺五加乙酸乙酯部位主要为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变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修复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建立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中13种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探索SXD煎煮过程中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方法 按照SXD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煎液,建立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检测各指标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进一步地,分别制备浸泡结束、刚沸腾以及煎煮不同时间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绘制SXD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图,分析煎煮过程中各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和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SXD煎液中,含量最高的指标成分为黄芩苷(15.496 mg/g),其次为小檗碱(3.048 mg/g),含量最低的指标成分为大黄素甲醚(0.046 mg/g);离心沉积物中黄连碱、小檗碱含量分别为离心上清液的4.13、3.44倍,离心上清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为离心沉积物的2.04、2.76、1.33倍;煎煮过程中,自浸...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制备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口腔原位温敏凝胶。方法采用自由基聚合法首次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NIPAM)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合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NNIPAM-HPMA)]作为温敏材料;通过冷溶法制备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溶蚀时间、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在固定美洲大蠊提取物用量基础上,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P(NNIPAM-HPMA)的用量进行优选。结果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P(NNIPAM-HPMA)温敏材料;并用响应面法优选了可用于口腔的美洲大蠊原位温敏凝胶的处方,优选的处方为美洲大蠊提取物10%、HPMC 3.0%、PVP K30 9.5%、P(NNIPAM-HPMA) 10.0%,其溶蚀时间为2 h,胶凝时间8~9 s。结论优选得到美洲大蠊口腔原位温敏凝胶,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口腔原位局部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临床可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妇科疾病、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在此基础上,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原则"对桃红四物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阿魏酸、芍药苷、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梓醇、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中间体、对应实物的量值传递进行桃红四物汤全程质量控制并创建其质量可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香附药材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产地香附中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为该药材质量控制和优质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香附药材中Na、Mg、K、Ca、Mn、Fe、Ni、Cu、Zn、As、Se、Sr、Cd、Pb的含量,运用SP...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的修订提出建议.方法:查阅中国知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并分析《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含香附制剂质量控制情况.结果:《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107种含香附制剂,其质量控制项目尚不完整、质量控制品种有待增加.结论:考察、更正、确认模糊表达,补充完善质量控制项目,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并考察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作用。方法: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丙烯酸(AAc)为单体,在水相中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得具有温度响应的共聚物P(NIPAM-co-AAc),然后将其接枝透明质酸(HA)以合成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该材料的化学组成、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仪表征其断面结构、流变学性质和热稳定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共同鉴定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包合作用,并考察美洲大蠊温敏凝胶促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的作用,采用ImagePro Plus 6. 0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运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成功合成了P(NIPAM-co-AAc)-g-HA温敏材料,其LCST处于29~31℃,具有密集、均匀的多孔结构,且能将美洲大蠊提取物均匀包合。药效学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温敏凝胶组促创面愈合效果最佳,其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胶原蛋白、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致密,新生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显著增加。结论:美洲大蠊温敏凝胶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可克服美洲大蠊市面液体制剂用于皮肤创面治疗的不足,可为美洲大蠊提取物促糖尿病患者创面愈合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经典名方是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载体,系统开发经典名方既是对中医药精华的守正创新,也是我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足动力。目前,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指导原则鼓励开展研制经典名方,但经典名方研发中的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方法及制剂工艺等关键环节仍面临诸多难点与挑战。针对经典名方开发存在的共性关键问题,从剂量换算、本草考证、炮制工艺、制剂工艺、已上市品种二次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意见,旨在为系统、高效开展经典名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40.
通过前期对6个厂家的20个中药浓缩丸品种进行溶散时限的考察,发现部分中药浓缩丸品种存在溶散时限不合格的问题。考察样品中,有近30%的中药浓缩丸品种,其溶散时限超过了120 min,还有近20%的中药浓缩丸品种,其溶散时限接近120 min,而溶散时限是评价中药浓缩丸质量、药物生物利用度以及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本文结合中药制剂理论,对中药浓缩丸溶散时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为合理设计中药浓缩丸制备工艺、增强其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