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目的:观察二母颗粒的止咳、化痰药效作用,为其剂型的改进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浓氨水致小鼠咳嗽反应试验和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试验,观察受试药物的止咳、化痰作用。结果:二母颗粒高剂量组及二母散对照组均可显著减少小鼠2min内的咳嗽次数(P<0.01),其中二母颗粒高剂量组和二母散对照组可明显延长小鼠咳嗽反应潜伏期(高剂量组P<0.01,散剂组P<0.05),提高小鼠呼吸道酚红的排泌量(P<0.05)。结论:二母颗粒与其传统制剂二母散均具有止咳、化痰作用,提示该剂型的改进具有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以溶剂(倍)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对象,干膏收率、盐酸小檗碱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优化煎煮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及验证,并对比研究其与传统饮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二项式方程拟合度较高,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21及0.9964,预测性较好;其优化工艺为取黄连煮散颗粒,加入15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15分钟.分别从盐酸小檗碱煎出率和干膏收率角度出发,煮散颗粒1g的煎出效果相当于传统饮片的1.57g和1.87g.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连煮散颗粒煎煮工艺方法简便可靠,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选的煎煮工艺稳定可行,且黄连煮散颗粒煎出效果优于传统饮片.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4.
目的:优选醋煮莪术的炮制工艺参数,对莪术醋制工艺进行规范化研究.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CCD-RSM),以姜黄素含量和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加米醋量、烘制时间、烘制温度等莪术醋煮工艺参数.结果:取莪术饮片适量,加入30%米醋,拌匀闷润2h,煮至醋液收干,置于120℃中干燥30 min,取出稍冷即得.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莪术醋制工艺参数方法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索巴豆配伍桔梗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动物死亡状态及半数致死量(LD50)为评价指标,比较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的桔梗前后的动物中毒情况;通过测定比较巴豆配伍桔梗的不同剂量比下巴豆苷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揭示巴豆配伍桔梗"减毒"作用机制。结果:巴豆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其毒性反应均减小,且以1∶3剂量比值下LD50及其95%可行限抬高最多;同时配伍不同剂量比桔梗后巴豆苷含量呈现"抛物线"式变化,在1∶3剂量比时巴豆苷含量降低最多(32.57%)。结论:巴豆配伍桔梗(1∶3)剂量比值为其减毒作用最佳比值,可能与其减少了游离态巴豆苷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6.
高飞  傅超美  胡慧玲  王战国  彭伟  卢君蓉  盛菲亚  毛茜 《中草药》2013,44(20):2872-2877
目的 比较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大鼠胃、小肠、结肠的吸收差异。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胃、小肠、结肠吸收灌注模型,HPLC-UV法测定给药后各灌注液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和酚红的量,获取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胃、小肠、结肠中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 川木香生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大鼠胃和小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较煨制品高(P<0.05),川木香煨制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在结肠中的每小时吸收百分率较生品高(P<0.01)。结论 川木香煨制品中药效成分在结肠中吸收速度高于生品。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8.
董自亮  卢君蓉  高飞  郑勇凤  胡慧玲  傅超美 《中草药》2013,44(13):1756-1760
目的 研究芍药苷微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芍药苷微囊,用Doehlert设计法对芍药苷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用HPLC法测定微囊在20 h内溶出的量并做释放度考察曲线,且采用电镜对其形态与粒径进行考察.结果 芍药苷微囊的囊材囊心比、搅拌速率及体系的pH值对微囊的包封率与载药量均有显著影响,当囊材囊心比为4.3∶1、搅拌速率为305 r/min、pH值为4.0时,制得的芍药苷微囊圆整光滑,无粘连,粒径均匀,包封率可高达83.81%,载药量为24.24%,囊径在200 μm以下,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复凝聚法制备芍药苷微囊工艺简单、可靠,产品稳定性好;微囊作为一种新兴剂型,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9.
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增效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甘草为中医常用药对,也是中药七情"相畏相杀"配伍规律之典范,近年来药学工作者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近年来该药对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采用HPLC研究三七药材、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及三七缓释片的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一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流速1.0 ml·rain-1;同时采用CASE软件和2004A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分析相似度.结果 建立了三七药材、三七总皂苷及三七缓释片的HPLC指纹图谱,且相似度较好.结论 所建方法简单、重复性良好,可用于三七药材、三七总皂苷及三七缓释片的质量控制和工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