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背景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更常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uin 1,SIRT1)在CRSsNP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 PCR、Western blot观察SIRT1在CRSsNP和正常对照筛窦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对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予TGF-β1处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RT1过表达对EMT相关蛋白(E-cadherin、α-SMA、N-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SsNP组SIRT1表达减少(P<0.001).TGF-β1下调鼻黏膜上皮中SIRT1的表达,同时E-cadherin表达减少,α-SMA、N-cadherin、Vimentin表达增加,这一效应可被SIRT1过表达所逆转.结论 SIRT1抑制TGF-β1诱导的鼻黏膜上皮EMT,可能在CRSsNP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和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搞好血液管理和输血安全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输血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输血反应反馈资料等,对2012—2016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54 808人次输用各种血液成分共88 232袋,有119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32例,占26. 89%,过敏反应85例,占71. 43%,其他反应2例占1. 68%。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红细胞悬液占发热反应的75%(24/32),冰冻血浆占过敏反应的68. 24%(58/85);发热反应以儿科和血液科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以烧伤整型患者占多数;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患者反应时平均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 05)。输血反应患者74. 79%(89/119)有输血史,女性中有输血史以及有妊娠史者占94. 59%(35/37)。80. 67%(96/119)的输血反应在输血时发生。结论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老、幼、弱、病重、抵抗力差和反复输血与妊娠患者,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大多数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要确实搞好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注意反应重点群体,规范与熟练掌握各项输血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完善血液预警系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93.
94.
95.
我们通过观察荷瘤鼠肿瘤质量、免疫功能的改变,分析复方小柴胡汤(SSTC)的抑瘤作用及免疫效应,并探讨其对氧自由基的作用,获得其对小鼠免疫器官功能、血清黄嘌呤氧化酶(X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正性影响的证据[1].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初次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并存疾病的发生情况与年龄及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 对本组进行的443例初次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患者术前并存疾病发生情况,术前并存疾病数目与年龄及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 443例患者平均年龄64.57岁,平均住院时间21.07 d,无术前并存疾病186例,有术前并存疾病257例,术前并存疾病最多有11种.术前并存疾病较常见的有原发性高血压病(116例,26.2%),2型糖尿病(43例,9.7%),冠心病(27例,6.1%),脑中风后遗症(20例,4.5%),心律不齐(19例,4.3%),其他术前并存疾病(32例7.2%).无术前并存疾病186例(42.0%),平均年龄61.47岁,平均住院时间18.50 d;有一种术前并存疾病110例(24.8%),平均年龄62.64岁,平均住院时间20.92天;有两种术前并存疾病76例(17.2%),平均年龄69.25岁,平均住院时间23.76 d;有两种以上术前并存疾病71例(16.0%),平均年龄70.66岁,平均住院时间25.15 d.无术前并存疾病、有一种术前并存疾病、有两种术前并存疾病患者年龄依次增加,住院时间依次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两种以上术前并存疾病与无术前并存疾病、有一种术前并存疾病患者比较年龄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两种以上术前并存疾病与有两种术前并存疾病患者比较年龄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初次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常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后遗症、心律不齐等疾病.随患者年龄增加,术前并存疾病数目增多,住院时间延长,高龄患者容易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术前并存疾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应用携带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仿生型生物玻璃-胶原-透明质酸-磷脂酰丝氨酸(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在体内成骨的能力.方法 携带hBMP7基因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载体在体外分别转染兔BMSC,再将转染后和未转染的兔BMSC分别与BG-COL-HYA-P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7 d后植入3组兔桡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兔.各组在分别术后8周、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组织学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以正常兔桡骨为对照组(n=3),术后12周比较各组骨缺损修复组织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rAAV2-hBMP7转染的兔BMSC与BG-COL-HYA-PS复合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内表现出明确的成骨能力和骨修复能力,而形成的新骨最大压力载荷值低于正常桡骨组织[(188.46±12.24)N比(203.25±19.29)N,P<0.05].结论 用hBMP7修饰BMSC复合仿生型BG-COL-HYA-PS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能力,但形成的新生骨组织与正常骨组织比较仍然有早期生物力学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8.
探讨改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对Ⅲ-Ⅳ期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将120例Ⅲ-Ⅳ期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国产吻合器改良PPH术(改良PPH组)和Milligan-Morgan术(MMH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出血情况等指标;术前3天和术后1周采用肛管直肠测压法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SP)及直肠排便收缩压(ASP),评估两组患者肛门排便功能。结果显示,改良PPH组切除标本上下径为(2.5±0.90)cm,吻合口距齿状线位置为(2.1±1.13)cm。改良PPH组和MMH组的显愈率分别为96.7%和91.7%。与MMH组相比,改良PPH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疼痛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改良PPH组和MMH组的术后ARP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MMH组术后AMS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并显著高于改良PPH组的术后AMSP,但改良PPH组的术前、术后AMSP未发生明显改变。结果表明,改良PPH术治疗Ⅲ-Ⅳ期混合痔既能保证手术悬吊肛垫效果,又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保护肛垫精细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在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时于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进行植骨并检测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为临床进行该类手术时髋臼后上方是否需要植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具人体防腐骨盆标本建立成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测定每具标本模型髋关节所受应力的初始应变值仅,在每具标本的同一侧做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再测定应变值β,然后,于旋转截骨后的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加骨块进行植骨,再测定应变值β’。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植骨前后髋关节间应力的改变程度在不同压力负荷时有无差别。结果植骨前后组的对比中,当压力负荷为100N时,t=0.254,P〉0.05;200N时,t=-0.542,P〉0.05,可以认为植骨前后两组问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植骨组多数标本的绝对数值要优于非植骨组。结论髋臼旋转截骨后,在髋臼旋出部分后上方进行植骨,能使股骨头所受的应力更趋于合理分布,而且,待植骨块与宿主骨完全愈合后,能较好地增加髋臼后上方骨的储备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切除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后,膝关节软骨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改变,为临床选择适当时机处理ACL断裂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6只,其中3~5组在实验过程中各有2只动物死亡。双侧膝关节自体对照,右侧膝关节切断ACL作为阳性对照侧,左侧膝关节仅行膝关节切开术为假手术阴性对照侧。分别于术后4、8、11、15周和21周行膝关节正侧位X光检查,并于相对应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对股骨关节面软骨进行损伤评分、软骨masson染色和电镜检查,检测不同时间点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结果与阴性对照侧比较,ACL切除阳性侧的动物模型8周前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关节软骨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但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关节软骨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在4周已发生较轻微的病理改变,8~15周出现明显的软骨退变,21周时软骨可见破坏性改变。结论兔膝关节ACL切除后股骨关节面软骨4周时出现退变改变,并且时间越长,病变越明显,提示临床在处理膝关节ACL损伤时,应早期采用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