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2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76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32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1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疝气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腹手术,n=40)及实验组(腹腔镜手术,n=40),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手术情况等。结果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禁食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手术前,两组患者SPO2、Pa CO2水平及p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对比,两组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放气后p H、SPO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对血气指标影响较小,改善预后效果,安全性高,术后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具有剖宫产指征且有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孕妇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宫体注射缩宫素,治疗组同时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收集术后24h两组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为(694.76±229.15)ml,治疗组为(538.23±235.76)m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产后24h血红蛋白平均下降值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明显减少有宫缩乏力高危冈素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的出血量,并具有安全、高效、迅速、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对表达人α-synucleinA53T的转基因小鼠嗅觉功能的检测和比较,确立一个可供研究帕金森病早期嗅觉障碍发病机制的模型。方法选取不同月龄的表达人α-synucleinA53T的转基因(TG)小鼠与同窝野生型(WT)对照小鼠;转棒试验评估10月龄TG小鼠随意运动功能是否发生变化;DAB法观察10月龄小鼠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一步验证小鼠是否发生运动功能改变。通过气味鉴别及适应试验,观察小鼠对已熟悉的同种气味的短期记忆能力及适应能力,判断小鼠对陌生气味的辨别能力;通过长间隔记忆试验,检测小鼠对已经暴露过的气味在一定间隔时间后再次暴露的记忆能力;通过隐藏颗粒试验,检测小鼠对食物气味的感知能力,反映嗅觉阈值的水平。结果转棒试验和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结果均显示10月龄TG小鼠的随意运动功能尚未发生改变。6月龄TG小鼠出现对气味辨别能力的下降,对新旧两种气味的识别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10月龄TG小鼠表现出更明显的气味识别缺陷(P=0.295)。6月龄TG小鼠寻找到食物的时限长于WT小鼠(P=0.015)。各年龄段小鼠短期记忆及适应能力均正常;但9月龄TG小鼠表现出长期(两次试验间隔时间60、80、100 min)记忆能力减退。结论表达人α-synucleinA53T的转基因小鼠在运动功能改变之前出现嗅觉障碍,表现在气味辨别、记忆、感知能力等方面,能够很好地模拟帕金森病早期嗅觉障碍的表现。 相似文献
35.
2021年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流行并未阻碍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2021年恰逢脑血管病循证医学30周年,国内外脑卒中研究团队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领域再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神经系统变性病、癫痫、脱髓鞘病、脑炎、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及头痛等领域研究亦如火如荼,本文将对重点研究成果进行盘点... 相似文献
36.
良性颅内压增高病因分析(附2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良性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5例临床诊断为良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可能的病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因: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原因不明6例,单纯肥胖、撤激素反应、鼻窦炎、垂体饱满各1例.临床症状、体征以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为主.头颅MRI发现空泡蝶鞍16例.CSF检查4例蛋白轻度增高,2例寡克隆抗体区带(+).所有病例均行降颅压治疗,抗凝治疗7例,加用激素治疗3例,加用开颅减压治疗1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良性颅内压增高并非完全良性,有时可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多数均有病因可寻,其中由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者比例较高,部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有异常发现.因此,对良性颅内压增高病人提倡行头颅DSA或MRV以及血凝机制的检查,对寻找病因有帮助.早期治疗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