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温胆汤原方出自《千金方》,由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姜、枣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甘草、姜、枣和中健脾,竹茹和胃,枳实行气。诸药配合,共奏祛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千金方》的温胆汤,原是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设。这里的“虚烦不得眠”,当属胆胃不和,痰热为患。因痰热互结于中,  相似文献   
32.
中医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早在《内经》时代,从客观实践中,就提出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异常变化与人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情志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把疾病的概念视为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结果,用“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点论述病因和发病机理。汉代张仲景创三因说: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南北朝陶弘景继承张氏学说,把病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因。宋代陈无择在张氏学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发挥,以六淫所感为外因,七  相似文献   
33.
栀豉荠菜汤     
一、药物组成:豆鼓15克,生栀子10克,荠菜30克。二、适应证:血尿。三、制法:将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二次,将所煎药液混  相似文献   
34.
什么是中医特色,目前看法还不大一致。我认为,中医特色必须从传统理论和诊疗技术(包括民间经验)两个范围去探讨,而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要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比较客观地揭示中医特色的全貌。一、宏观的思维:中医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  相似文献   
35.
杏林掇拾     
一、药不在多,中病则灵医者之职责是治病救人,遣方用药必须精思覃虑,力求精简,有的放矢. 《伤寒论》各方少则一二味,多则八九味,用十味以上的为数极少。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等均只寥寥几味,由于用药精简,针对性极强,所以有显著疗效.《汤头歌诀》中收载历代著名方剂三百余首,其药物组成一般也多在十味以内。临床还常见某些危重疑难病症虽屡经治疗而无效,后改用单验方而痊者,因此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之说,说明用药不在多,中病则灵.  相似文献   
36.
<正> 最近读了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教授撰著、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痰病学》,获益不浅。痰,在中医学领域中,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病因’同时又作为多种多样的病症名。“百病皆因痰作崇”,在中医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临床’无一不与痰病有关,也治好过不少疑难病症。历代医籍中有关痰的论述不胜枚举,然而对痰及痰病作系统阐明并且明确作为学说提出的专著却不多见。《中医痰病学》的问世,为发掘整理祖国医学遗产,为振兴中医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医籍中,进行艰巨深入的研讨,结合自己的教学,临床实践,把原来记载零散、阐述不全、概念模糊的有关痰及痰病痰症的论述,加以系统整理、补阙、澄清,为痰病学科写出了一部颇有价值的专著。其次,我认为本书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产物。“中医现代化”,近来不怎么谈论,因为问题比较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但现代化是必需的、可行的。一提实现中医现代化,人们很自然地联系到要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知识或方法,这一点  相似文献   
37.
一、《伤寒论》方治伤寒病《伤寒论》方治伤寒病,本论讲的很明确,古今医家实践的案例也很多。在此,笔者只谈自己的实践体会。某方治某证,有是证用是方,不受性别、年龄、季节、地域限制,但一定要认证准确。因为《伤寒论》方针对性很强,药专力峻,用  相似文献   
38.
张××,女,40岁。1989年2月23日诊。长期胃脘胀痛,无明显规律性,痛甚则呕吐酸苦水。纳食减少,疲乏无力,时有浮肿,小便偏少。月经每月2潮而量少,少腹疼痛,白带量多、色黄质稠。脉细缓兼有郁象,舌质偏红尖  相似文献   
39.
对于肾阴虚心火旺的心肾不交证,俞老常以六味地黄丸改汤稍事化裁为治,收效甚佳.现仅就笔者新近随师侍诊所见到的病例,举述四则如下.摇头证吴某某,男27岁,干部.1989年3月7日初诊.患者不自主摇头5年,常于紧张时加剧,于精神放松时消失.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烦不已,口渴,于摇头频发时口渴尤甚。舌深红苔薄,脉沉细而弦。证系肾阴亏虚,心火内炽,肝阳上扰.治拟滋水涵木,清心潜阳.处方: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茯茯15克,丹皮10克,淮山15克,麦冬12克,柏子仁10克,牡蛎30克,地龙干15克。七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40.
<正> 肾气丸,原方出自《金匮要略》。方中以附子、桂枝温阳暖肾,益火消阴,以为主药;由于阴阳互根,阴不足则化源少,阳不足则生机少,补阳则虑其温燥伤阴,补阴需防其滋腻碍阳,且阴液亏耗肾阳亦无以依附,故以地黄、山药、山萸等滋补肝肾精血;并以茯苓、泽泻、丹皮调协肝脾,兼制诸药。如此阴阳调协,刚柔并用,是深得《内经》“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旨。《金匮》创肾气丸,原是为“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短气有微饮”、“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消渴”、“转胞”等五种症候而设。以后历代医家在《金匮》的启发下,通过临床实践,又不断地扩大本方的适应范围。近年来,各地有报道用肾气丸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肾上腺成质功能减退症、鼻出血、肢端动脉痉挛证等,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