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1篇 |
免费 | 464篇 |
国内免费 | 3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6篇 |
儿科学 | 110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434篇 |
口腔科学 | 128篇 |
临床医学 | 1356篇 |
内科学 | 960篇 |
皮肤病学 | 63篇 |
神经病学 | 257篇 |
特种医学 | 35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753篇 |
综合类 | 2748篇 |
预防医学 | 1103篇 |
眼科学 | 94篇 |
药学 | 1016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1112篇 |
肿瘤学 | 1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69篇 |
2022年 | 293篇 |
2021年 | 320篇 |
2020年 | 242篇 |
2019年 | 237篇 |
2018年 | 249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452篇 |
2013年 | 382篇 |
2012年 | 545篇 |
2011年 | 545篇 |
2010年 | 495篇 |
2009年 | 456篇 |
2008年 | 446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422篇 |
2004年 | 406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337篇 |
2001年 | 333篇 |
2000年 | 335篇 |
1999年 | 279篇 |
1998年 | 201篇 |
1997年 | 199篇 |
1996年 | 183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118篇 |
1991年 | 112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71篇 |
1985年 | 56篇 |
1984年 | 52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50篇 |
1981年 | 49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干预,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情况和骨保护素(OPG)及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尔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2mg/kg、0.2mg/kg、0.02mg/kg)的尼古丁和等量生理盐水干预,每天2次背部皮下注射。2周后,大鼠左右胫骨近骺端均植入表面喷砂蚀刻处理的钛合金种植体,并继续施加干预因素。种植后第2、4周分别行X线、 CT、电镜观察和qRT-PCR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test),组内比较行t检验。结果: X线灰度值显示,除高浓度尼古丁组(HDN)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外,各组组间差异不明显。 CT-BMD值观察,在高浓度或长期尼古丁刺激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矿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各组差异明显(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周时随着尼古丁干预浓度的增加,种植体周围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且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仅低尼古丁浓度(LDN)组与对照组中的BMP-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1/0.93±0.17, P>0.05);实验第4周,各尼古丁组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下调(P<0.05)。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随着尼古丁浓度和干预时间的增加,骨小梁结构发生改建障碍,多呈纤维骨或编织骨,骨基质分布不均匀且纤维结构排列紊乱无定向。结论:尼古丁对种植体周围骨愈合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相关骨活性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且抑制作用受尼古丁干预时间和浓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13.
214.
215.
目的 探讨7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及预后,分析复发原因和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35岁,5例特发性面瘫(贝尔麻痹),1例梅罗综合征,1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首次发病恢... 相似文献
216.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亚家族C成员8 (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 member 8,ABCC8)基因编码磺脲受体1 (sulfonylurea receptor 1,SUR1)亚基,该亚基是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通道)的一部分。在胰岛β细胞中,SUR1亚基通过影响KATP通道调控胰岛素分泌。ABCC8的致病突变主要包括激活和失活突变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相同类型不同结构域的突变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都不尽相同。对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之间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17.
目的 研究第3天(day 3,D3)卵裂期胚胎质量与胚胎培养液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附属生殖妇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67个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的共93个胚胎,应用数字聚... 相似文献
218.
目的总结脊髓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15例术后发生脊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在其后进行的处理方法。结果脊髓再灌注损伤患者均于术后3h以内出现自下而上的进行性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即刻大剂量甲泼尼龙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有助于挽救脊髓功能,其诊断需在排除脊髓受压的器质性因素后回顾性确诊。本组共1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再灌注损伤,经对症治疗后,8例完全恢复正常,4例症状基本改善,生活可完全自理,3例症状改善不理想。结论脊髓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虽然少见,但后果严重,妥善的处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19.
背景:免疫细胞介导的组织破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但其机制尚未阐明,同时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缺乏客观的生物标志物。目的: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的免疫细胞分子特征,寻找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的生物标志物,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临床获取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2例健康对照者的结肠活检组织,建库后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聚类和降维分析、细胞类型注释、差异表达分析和细胞通讯分析等。结果与结论:(1)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聚类鉴定出29个细胞亚群,组成9种细胞类型;(2)对比健康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组CD4+细胞毒性T细胞、初始CD8+T细胞、生发中心、S100AhighB细胞、活化B细胞、NK_C2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表达增高(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Tfh细胞、NKT细胞和NK细胞的表达减少(P <0.05);(3)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调控增加,NK细胞、浆细胞和Th17细胞存在代谢重编... 相似文献
220.
ADVIA12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检测快速、参数多、准确性高、自动化等特点,在做好仪器、样本质量控制的情况下,能获得准确的结果,适合临床常规应用.大型未染色细胞(large unstained cell,LUC)百分比(LUC%)是ADVIA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推出的一种全新参数,即LUC数与白细胞数之比,正常参考范围为0~4%.LUC系在过氧化物酶染色中未被染色的细胞,又称未染色大细胞,包括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各种原始和幼稚细胞.为探讨LUC%升高与肝胆疾病间的关系,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住院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LUC%大于6%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