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帝内经》中“心部于表”的理论,仅见于现行《内经选读》教材之中,其他中医理论与临床教材中笔者尚未见涉及。搜索文献也仅见少量相关文章。可见此理论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相反,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等理论则被广泛应用。对于“心部于表”、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等关系的探讨内容更是鲜见。通过临床实践已证实“心部于表”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文章从哲学与脏器角度分析了“心部于表”的含义及物质基础。探析了“心部于表”与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肾主外的内在关系与差异,并通过临床实例佐证了“心部于表”在外感病治疗中的实用价值。另外,创新性地以有无神志异常对心包的表里层次进行了划分,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2.
肾络通对大鼠系膜细胞外基质分泌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络通药物血清对大鼠系膜细胞外基质(ECM)不同成分的抑制作用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及血清药理学方法为基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IS)检测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ColⅣ)的含量;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细胞外基质FN、ColⅣ的含量与TGF-β1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肾络通对二者均有抑制作用.结论:肾络通能够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抑制TGF-β1的分泌与表达,从而进一步明确其防治多种肾小球疾病,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3.
74.
笔者对营卫的生成、分布与循行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⑴明确了营气与卫气的生成源头及组成。即营气之源头在中焦脾胃,其组成包括:水谷之精气和自然之清气;卫气之源头在下焦肾,其组成包括:水谷之精气、自然之清气和肾中之精气。⑵明确提出营气循行有两条路线,分别为经络路线与血脉路线。⑶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对卫气循行的3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卫气有2种运行状态,其一为全身散布,由内而外的运行状态;其二为循经运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运行模式。⑷以太极阴阳消长变化模型对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进行了重新解读。⑸对于卫气昼行于阳的路线提出主干与分支说,其循行主干是:起于目,沿太阳膀胱经之主干下行至足小趾,然后由小趾入足心,上内踝,走跷脉上行复归于目。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一部分)与跷脉。其他循行的阳经均是分支。⑹提出卫气的循行方向存在多向性。另外,除了理论上的认识外,本文还对"避""脉""随"等相关文字对内经原文中的含义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观察肉桂对豚鼠哮喘模型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白介素-5(IL-5)含量的影响,以探讨肉桂平喘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复合法构建阳虚哮喘模型,分别以放免法、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检测豚鼠血清中ET、NO、IL-5含量的变化。结果:肉桂能明显降低血清中ET、NO、IL-5的含量。结论:肉桂的平喘机制可能在于减少ET的分泌,进而抑制内源性NO的分泌,使血中ET、NO水平降低,从而达到舒张支气管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肉桂在哮喘方面的治疗作用应得到重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利于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76.
77.
健脾益气中药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氨基己糖及前列腺素E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中药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组织中氨基己糖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探讨健脾益气中药促进胃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实验性乙酸法制备,随机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健脾益气中药组和雷尼替丁组,连续给药治疗14天,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胃组织中PGE2的含量,用Morgan法原理测定胃组织氨基己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PGE2含量明显降低(P〈0.01),雷尼替丁组大鼠PGE2没有明显变化(P〉0.05),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PGE2明显升高(P〈0.05);雷尼替丁组大鼠和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比模型组大鼠均明显升高(P〈0.01);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胃组织PGE2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大鼠(P〈0.05)。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和雷尼替丁组大鼠氨基己糖含量明显降低(P〈0.01),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没有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大鼠与雷尼替丁组大鼠差异无显著性(P〉0.05),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与雷尼替丁组大鼠相比健脾益气中药组大鼠明显升高(P〈0.05)。结论:健脾益气中药可以促进胃黏膜屏障的修复,使其防御功能接近正常水平,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胃组织中氨基己糖、PGE2含量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心肝胃同治方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已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消心痛组,心肝胃同治高、低剂量组。各用药组分别对应性给予心肝胃同治方及消心痛水溶液,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2周,处死大鼠,检测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心肝胃同治方高低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优于消心痛组(P ﹤0.05)。心肝胃同治高、低剂量组及消心痛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且心肝胃同治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消心痛组(P ﹤0.05)。结论心肝胃同治方对心肌梗死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促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