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4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情危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一直为临床所关注 ,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作者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PHGF)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3月 ,本科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12 0例 ,诊断符合全国第 10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 。随机分为治疗组 6 0例 ,男 5 4例 ,女 6例 ,年龄 x±s(38.2± 7.3)岁 ;对照组 6 0例 ,男 5 1例 ,女 9例 ,年龄 x±s(37.8± 9.2 )岁 ;2组间均无心、肾、脑等脏器的原发病变。1.2… 相似文献
82.
目的:测定河南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I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河南汉族38例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LA-DRBI*1201/1202、*1301/1302、*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对照组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频率高于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I*1201/1202、*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LA-DRBI*1301/1302等位基因是河南汉族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个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5例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好转组及无效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意义的单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5例治疗好转组及22例无效死亡组患者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血氨、血清肌酐是HBV-ACLF独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氨、肌酐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PTA是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4.
<正>重症肝炎又名肝衰竭,是指多种因素导致严重的肝脏损伤,以致合成、排泄、解毒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产生障碍或失代偿,出现凝血功能下降以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症候群,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及病情发展速度,其可分为4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1],病死率高。在重症肝炎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IL-12、IL-18)、抗炎因子(IL-4、IL-10)等扮演重要角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普通干扰素(IFN)诱导HBV基因突变后的再次抗病毒疗效。方法:选择44例持续接受IFN治疗无效者检测出HBV-C区[C基因启动子(CP)/前C/C基因]突变的CHB患者,根据其再次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组(A组)和拉米夫定组(B组),分析治疗6个月后HBV-DNA及ALT的变化。结果: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A组的ALT复常率及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25%和37.50%,B组分别为75.00%和82.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诱导HBV-C区基因突变后,拉米夫定较PEG-IFN抗病毒疗效好。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探讨提高抗病毒疗效和服药依从性,延缓病毒耐药发生的方法。方法:377名来源于同一乡村的HIV感染者,分为督导治疗组(n=134)和未督导治疗组(n=243),均给予HAART治疗,仅督导治疗组患者给予严格督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2、3、6、9和12个月,抽取外周血,应用PCR检测HIV-RNA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2组患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及白细胞数量均逐渐上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外周血HIV-R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781,F时间=2.561,F交互=352.79,P﹤0.05);治疗后6、9和12个月督导治疗组高于未督导治疗组。结论:督导治疗有利于持续抗病毒疗效,延缓耐药毒株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治疗不同时期HBV DNA多聚酶区耐药突变的变化规律和主要耐药突变的分布情况。方法将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98例患者根据治疗时间进行分组,采用PCR方法对其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并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10^4copies/ml的患者中,治疗时间〈6个月6例,其中1例发生突变;6~12个月13例,其中7例发生突变;12~24个月19例,其中13例发生突变;24~36个月20例,其中19例发生突变,各组之间耐药突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患者中有10种突变类型,其中以rtM204I突变最多见,为14例(35.0%),其次为rtL180M/M204V(17.5%)、rtL180M/M2041(12.5%)。结论对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而没有达到病毒学完全应答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基因耐药突变的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的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宿主遗传背景因素,分析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发生的基本规律,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2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对其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家系成员进行HLA-DRB1* 1301(2)基因检测和HBV DNA全基因组克隆分析。结果:HLA-DRB1*1301(2)基因在子代传递过程中,其中1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亲代和子1代均未发生重症肝炎;另1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亲代和子1代均有病毒持续存在。HBV 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未见特殊变异。结论:在重症乙型肝炎发生中,除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因素外,HLA-DRB1* 1301(2)等位基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宿主多基因因素也可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