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2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4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2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 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1 B/C重组毒株不同时期感染者多聚酶蛋白(Pol)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特征并确定主要识别的免疫优势区域.方法 本研究以11例感染时间<18个月和25例感染时间>3年的HIV-1 B/C重组毒株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以10例HIV-1阴性健康人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综合测定了针对覆盖HIV-1 pol基因的249条重叠多肽产生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感染时间<18个月感染者中有8(72.73%)名检测到了分泌IUN-γ的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主要识别位于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 481~631内的Pol5581、Pol5582、Pol5587、Pol5609、Pol5610和Pol5615六条多肽,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广度与外周血CD4+T细胞数呈现明显负相关(P=0.0212,r=-0.762);感染时间>3年感染者中有15(60%)名检测到了分泌IFN-γ的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主要识别位于逆转录酶区、氨基酸位置为Pol241~295内的Pol5521、Pol5525、Pol5526、Pol5531四条多肽和Pol 708~722内的Pol5638多肽,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呈现明显正相关(P=0.006 95,r=0.660);健康人对照组无阳性反应.结论 中国HIV-1 B/C重组毒株不同阶段感染者主要识别多聚酶蛋白的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调查分析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97例经血感染HIV-1的感染者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与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HBeAg与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采用吸附柱法抽提HBV D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 S区;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淋巴细胞.HBsAg阴性PCR阳性结果 者为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为实验组,未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为对照组.结果 97例HIV感染者中HBsAg阴性者92例(94.85%).92例HBsAg阴性者中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27例(29.35%),抗HCV阳性者73例(79.35%).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和未合并HB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单独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12.11±133.1)和(318.9±172.2)cells/mm3、62.96%和18.46%,以上两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是否合并HCV感染及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有偿献血途径感染HIV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HIV阳性合并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易出现单纯抗HBc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低的HIV感染者更容易合并隐匿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使BPI能高效率穿透细胞膜或多种屏障,中和不同解剖部位的LPS,构建TAT-BPI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的方法,为研制多肽抗生素打下基础.方法 人工合成编码TAT蛋白转导区的DNA片段,插入载体pUC57后得到pUC57-TAT重组质粒;提取正常人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总RNA, 采用RT-PCR技术扩增BPI N端cDNA片段,构建pUC57-TAT-BPI克隆载体;用酶切和双脱氧测序法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含有约630 bp的TAT-BPI融合蛋白基因片段序列,测序分析与Genebank中该序列相符,同源性分析TAT序列中第10、30位核苷酸有突变,氨基酸同源性为93%,蛋白质同源性为90%,在BPI序列中234、454、495、556位核苷酸有突变,氨基酸同源性为98%,蛋白质同源性为95%.结论 成功构建了TAT-BPI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PI的抗菌作用奠定了基础.Abstract:Objective To enable BPI efficiently penetrate the cell membrane or a variety of barriers, and neutralize endotoxin in different anatomical parts, construct and identify a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TAT-BPI,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new bio-antibiotic development. Methods A synthesized DNA fragment encoding TAT 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 was inserted into pUC57 vector. Then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human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 and then the human BPI cDNA gene was amplified by RT-PCR. The PCR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pUC57 plasmid and the sequence was confirmed by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dideoxy-mediated-chain termination. Results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DNA sequenc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ioactive N-terminal fragment of BPI were not only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published human BPI sequence but also were contained in the recombinant vector. Conclusions pUC57-TAT-BPI i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the protein of BPI. 相似文献
75.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在适应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中枢作用,是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发挥效应的始动环节,也是启动特异性免疫的关键步骤。病毒抗原肽提呈的过程包括病毒蛋白经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多肽,由抗原加工相关转运子(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esentation, TAP)转运至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ER)腔内,与糖基修饰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共同组成MHC-抗原肽分子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提呈至细胞表面,被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识别,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等一系列反应。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索农村务工中人员乙型肝炎感染率,为进一步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与传播打下基础。方法采取试点普查方法,收集986例人群,分别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HBsAg和HBsAb,根据年龄不同进行分层分析,最后统计学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986例农村工地人人员普查后发现共调查其中HBsAg阳性者为112人,阳性率为11.36%。子女阳性率:共调查249人,其中阳性感染者23人,阳性率为9.23%。25岁左右达到携带高峰,儿童在8岁左右达到携带的高峰,分别达到13.09%和11.360,出现两个高峰,HBV感染率与文化程度负相关。结论乙型肝炎在农村务工人群有较高感染率,加强乙型肝炎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经济水平对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HIV Tat融合后对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HIV Tat的生物细胞膜穿透功能和意义。方法以胸腺激酶(TK)基因为报告基因,将不同长度的甘氨酸(Gly)密码子融合在HIV Tat与TK基因之间以及两种基因倒置融合,分别克隆至PBK原核表达载体,大肠埃希菌表达,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超声波破碎后,经耦联Tat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层析柱层析收集。融合蛋白与HepG2细胞共培养,24h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加用更昔洛韦,3d后锥虫蓝染色计算细胞死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克隆出含有不同甘氨酸密码子的HIVTat—Gly(n)-TK(n=0,2,4,6)融合基因,成功表达Tat—TK系列融合蛋白和TK—Tat融合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at—TK系列融合蛋白与Tat蛋白、TK—Tat融合蛋白透过膜效率相似;但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在培养基含有更昔洛韦的条件下,Tat—Gly(4)一TK、Tat—Gly(6)一TK、Tat—Gly(2)-TK、Tat—TK融合蛋白、HIVTat组和TK—Tat致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77%、4.30%、12.69%、3.OO%、1.03%和4.40%。锥虫蓝染色发现细胞死亡率也有类似结果,分别为80.2%、56.7%、65.4%、58.4%、9.1%和5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K—Tat和Tat—TK融合蛋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Tat与TK基因之间融合甘氨酸密码子的数目对融合蛋白中Tat的细胞融合穿透功能不产生影响,而对TK的体外细胞致死作用有较大影响,其中间隔4个甘氨酸密码子对融合蛋白TK体外细胞致死作用的影响最小,同时TK基因与HIVTat的倒置融合不影响两者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78.
我院收治1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入院短暂低血糖后,5 d后突然出现食欲增加等临床表现,类似临床好转,后检查出现高血糖,造成误诊,感染出现而死亡,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王某,入院短暂意识障碍,体格检查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水症阳性,全腹无压痛和反跳痛,有乙型肝炎病史5 a。辅助检查HBV DNA:1.618×104拷贝/m l。肝功能:ALT 199,A ST 126,TB il 318.3,DB il 148.6,血糖3.4 mm o l/L。尿常规:尿糖阴性。PTA 12%。入院第1天给予氢氯噻嗪(60 m g/d)联合氨体舒通(60 m g/d)1 d后停用。第5天突然尿量增多,14 d限水实验,19 d腹部感染体征,加…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评价促肝细胞生长素 (PHGF)联合苦参碱和胸腺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慢性重型肝炎 60例 ,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的同时 ,加用PHGF160~ 2 0 0mg溶于 10 %葡萄糖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苦参碱 2 0 0mg溶于 10 %葡萄糖液 2 0 0ml中静脉滴注 ,胸腺肽 10 0mg溶于 10 %葡萄糖液 2 0 0ml中静脉滴注 ,均为每日 1次 ,持续 1个月。对照组慢性重型肝炎 60例 ,用常规综合基础疗法。以存活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 治疗组的存活率为 75 .0 % (45 /60 ) ,对照组的存活率为 45 .0 % (2 7/60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足量联合应用PHGF、苦参碱和胸腺肽 ,能协同促进肝细胞再生与修复 ,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 ,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中国株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克隆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扩增全长HBV DNA基因组,建立中国株HBV感染性克隆,阐述HBV基因组变异对其不同基因生物学特性影响。方法:TD-PCR和XL-PCR技术一次扩增HBV全长基因组,克隆,PCR、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通过PCR、酶切,测序鉴定和真核细胞转染分析,获得全长HBV基因组克隆。结论:获得了HBV全基因组克隆,在真核细胞中可以表达HBsAg,为建立HBV感染性克隆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