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针刺对老年痴们认知功能及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对老年痴只患者认知功能及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选用四神聪、神门、太溪穴位,对8例诊断为老年痴呆轻、中度患者进行1个月的针灸治疗;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价;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自由基(SOD、GSH、MDA)活性。结果:针刺对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影响有显著差异,P〈0.01;针刺对治疗前后3种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老年痴呆认知功能有  相似文献   
132.
目的:研究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昼夜节律,观察不同时辰施针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为指导,并运用现代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方法,将3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子、卯、午、酉4个时辰针刺组,4个时辰针刺组分别于0000、0600、1200、1800电针双侧"足三里"穴,观察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不同时辰针刺的作用。结果: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存在明显的昼夜波动,其峰相位在-299.92度,即在约20:00α-唾液淀粉酶活性最高;子、卯、酉时施刺均使其昼夜波动加大,且以卯时最为显著,并出现典型的昼夜节律,午时施刺后波动变小。结论:正常人α-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明显昼夜变化,且峰相位在晚上(约20:00);不同时辰施针对α-唾液淀粉酶活性昼夜波动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应激系统的关键结构之一下丘脑室旁核(PVN)、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及其Ⅰ型受体mRNA(CRH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抗焦虑效应的部分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33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不可预知的情绪应激刺激方法,建立慢性情绪应激焦虑模型。电针"百会"三阴交"穴,每日1次,每次15min,治疗21d。运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焦虑行为,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室旁核CRH的表达,原位杂交法观察下丘脑室旁核CRHR1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开臂停留时间(OT)和进入开臂的次数(OE)分别占进入两臂区停留总时间和总次数的百分比(OT%和OE%)与空白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电针能显著提高模型动物的OE%和OT%值(P<0.05,P<0.01),并接近正常水平。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RH和CRHR1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CRH和CRHR1mRNA表达(P<0.05,P<0.01)。结论:抑制HPA轴的关键激活环节——下丘脑室旁核CRH及其受体表达,可能为电针抗焦虑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4.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比较针刺阳明经穴与伊托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血浆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针灸治疗FD的原理及其与西药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16例FD女性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同时设立健康正常对照组10例。电针组采用足阳明胃经的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进行治疗,西药组服用伊托必利,连续治疗4个疗程。运用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量表评价临床疗效;分别获取治疗前1天、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4个疗程后所有受试者的空腹血浆样本,采用1HNMR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NDI量表显示电针及西药治疗FD均有效,但针灸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组。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电针或西药治疗1个疗程均可以使患者血浆代谢水平向正常组恢复,但治疗4个疗程后针灸组主要使患者体内乳酸、葡萄糖和乙酰乙酸的含量提高,西药组则主要表现为降低胆碱、亮氨酸/异亮氨酸的水平。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血浆内大分子的影响基本一致。结论: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提示,循经取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与伊托必利不同,这可能是针灸与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疗效上出现差异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35.
目的:观察针刺或艾灸内关穴、足三里穴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血脂异常模型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J背景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针刺内关组(n=8),针刺足三里组(n=9),艾灸内关组(n=10),艾...  相似文献   
136.
目的采用基于气质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方法采集FD女性患者血浆样本16例及正常女性14例,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as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联用检测后,应用SIMCA-P10.0软件对积分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法-辨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 GC/TOF-MS共检测得到色谱峰122个,其中鉴定出代谢产物31个。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FD女性患者血浆中尿素、甘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磷酸、亚油酸、胆固醇等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代谢途径分析发现,FD患者体内的能量代谢升高,而且患者体内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肠道菌群等代谢也受到影响。结论本文所采用的气质联用代谢组学方法能清晰地反映FD女性患者血浆中的代谢物变化,其所揭示的代谢途径变化使得该技术在发病机制的探讨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7.
电针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形态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在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以l-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诱导的帕金森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日1次,7次为l疗程,共3个疗程后,分别运用尼氏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元损害的大体和超微结构.结果帕金森模型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电针后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核膜不清,染色质积聚,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电针组神经元胞浆丰满,内质网较多,线粒体正常;模型组突触数目、数密度、面密度、突触平均连接面积较空白组、空电组增加,电针后呈现进一步增加趋势.结论电针刺激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帕金森小鼠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疼痛是针灸的优势适应症。解析针灸镇痛的机制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挑战。继Geoffrey Burnstock提出嘌呤信号参与针灸镇痛的假说以及Maiken Nedergaard证实穴位局部腺苷受体介导针刺镇痛之后,嘌呤信号成为近年来针灸镇痛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将对嘌呤信号与针灸镇痛的系列研究进行总结以及展望。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回顾过去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H2718中医针灸代码的资助情况,分析中医针灸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为针灸学科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及后续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基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库,采用资助项目、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并总结分析2000-2019年中医针灸H2178代码下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概况。并进一步对资助项目概况分析(A:针刺治疗具体疾病的科学研究;B:针灸疗法机理机制的科学研究;C:不可划入A、B两大类的其他科学研究)。为了解资助项目的热点系统及疾病,对A类研究疾病进行亚组划分,最后对A-神经系统疾病再次细分疾病类型及研究干预措施。结果 国家资助力度(项目数、金额)处于持续波动上升趋势,神经系统疾病一直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锥体束外和运动疾患,干预措施主要为针刺及电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青年人压力增高,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精神科疾病亦是关注重点。结论 针灸基础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优势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结构改变,基础研究将会涉及多系统、多科别。未来针灸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提出三点建议:基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加强对针灸本身机理机制研究;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导,同时拓展针灸疗法其他优势病种的筛选;突出针刺手法量效关系,深入钻研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4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患病率高且反复发作。IBS-D患者常共患焦虑症、抑郁症,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IBS-D临床治疗措施选择较多,中医药治疗方法丰富。各种中医药治疗方法之间何者更优,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和医疗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比较效果研究在中医药治疗IBS-D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概况,结合近5年比较效果研究的方法学创新点,探讨中医药治疗IBS-D的比较效果研究开展现状,进而思考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如何进行比较效果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