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 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艾灸对RA滑膜细胞内分子信号传导的调控.方法在日本大耳白兔右后足踝关节部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造模,经过艾灸治疗,通过半定量RT-PCR测定c-fos和c-myc mRNA的表达量.结果治疗组c-fos和c-myc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造模组(P<0.01).结论艾灸治疗能够降低c-fos和c-myc mRNA的表达,影响生长因子信号传导系统.  相似文献   
12.
顽固性呃逆多发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十分清楚,且西医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亦不确切。针灸对于顽固性呃逆有一定疗效,现作综述如下。1中风后呃逆李氏犤1犦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呃逆。主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肝火犯胃型加膻中、内庭、期门、  相似文献   
13.
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关节滑膜液FGF EGF PDG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液中FGF、EGF、PDGF的影响,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家免双侧“肾俞”穴,运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结果:RA模型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纽(P〈0.05);艾灸治疗组滑膜液中FGF、EGF和PDGF含量明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能明显抑制RA滑膜组织产生FGF、EGF和PDGF。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颠倒光-暗周期的方法造成倒相活动-休息和体温节律模型,观察头皮针对其脑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整作用。结果表明:头皮针有促进脑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节律特征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0.68),(3.08±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496.57),(391.4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金属止血夹在预防内镜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金属止血夹在预防内镜电切消化道息肉出血的效果 ,以求扩大内镜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的适应范围。方法 :采用MD - 85 0型金属止血夹 ,内镜发现病灶 ,经内镜钳道将止血夹推送器HX - 5LR - 1送出内镜前端 ,钳夹息肉蒂柄 ,在止血夹上方行圈套电切除息肉。结果 :2 2例 2 5颗蒂径 >0 .5cm ,头体径 >1.0cm的消化道息肉全部成功切除 ,创面理想。术中及术后随访 1月未发生出血 ,取得满意的预防出血的效果。结论 :金属止血夹结扎有蒂息肉能有效预防内镜电切除时引起的出血 ;对粗大息肉或估计术后可能并发出血者宜先用金属止血夹钳夹阻断息肉血流 ,再行电切除 ,可提高内镜电切除息肉的安全性 ,扩大适应范围。其技术设备要求不高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1-09/2003-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随机分为3组:①基础组(n=161):采用强的松、VitB1,VitB12及地巴唑等基础治疗2~4周。②针灸组(n=160):采用毫针刺加灸,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取双侧,其余均取患侧。毫针刺,留针30min。灸法在上述穴位上,每穴悬灸5min,共灸30min,1次/d,周末休息2d,共治疗4周20次。③基础加针灸组:基础治疗+针灸。在比较时把病程(急性,非急性)和病情(轻度,重度)作为分层的两个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价与之相关的躯体残疾和社会心理变化;同时进行组和亚组的疗效分析。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439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组内各亚组疗效比较:基础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非急性轻度和非急性重度好(P<0.05,0.01);基础加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急性重度好(P<0.05);针灸组急性轻度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非急性重度好(P<0.01)。②按病程和病情进行分层分析:轻度面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3组疗效无差异(P>0.05),重度神经麻痹无论急性还是亚急性基础加针灸组和针灸组的疗效比基础组好,针灸组最好(P<0.05,0.01)。结论:对轻度贝尔麻痹而言,无论急性还是非急性,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采用,而对重度贝尔麻痹,不管急性还是非急性针灸治疗的效果比医药治疗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刺、艾灸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皮层NSC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8月龄SAMP8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以同龄雄性正常老化小鼠(SAMR1)为对照组.针刺组、艾灸组选用"百会"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方式的抓取.处死前1 w开始给予BrdU腹腔注射,50 mg/kg ;治疗结束后,取皮层,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结果 (1)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P<0.05);但模型组与针刺组、艾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小鼠均存在皮层NSC分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少(P<0.01,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多(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NSC分化为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胶质细胞较少(P<0.01,P<0.05);艾灸组NSC分化为未成熟神经元较多(P<0.05)、分化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P<0.01)和少突胶质细胞较少(P<0.05).结论 针刺、艾灸治疗3个疗程后,主要反映在促进NSC向不同方向分化的差异.其中,针刺主要促进SAMP8皮层NSC向神经元分化,抑制向胶质细胞分化;艾灸主要是促进其向未成熟神经元分化、抑制向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技术是近年来从整体角度发展起来的利用机体代谢终末产物研究机体内在变化及外在刺激作用的一种新兴技术,其研究思路与中医整体观近似,对阐明中医理论、中医的诊疗原则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