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常见,好发于5~12岁儿童,是小儿骨折中治疗效果极不理想的一种骨折。自2000-2005年我们采用手法整复桡偏防旋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8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木瓜蛋白酶、碘乙酸钠和Ⅱ型胶原蛋白酶造模对大鼠行为学、细胞因子和病理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八组,即空白雌性对照组、空白雄性对照组、木瓜蛋白酶雌性组、木瓜蛋白酶雄性组、碘乙酸钠雌性组、碘乙酸钠雄性组、Ⅱ型胶原蛋白酶雌性组和Ⅱ型胶原蛋白酶雄性组。除空白雄性和雌性对照组注射0. 1mL生理盐水外,木瓜蛋白酶雄性组雌性组第1、4、7天注射0. 1mL的8%木瓜蛋白酶生理盐水溶液,碘乙酸钠雄性组和雌性组注射0. 05mL碘乙酸钠溶液(20mg/m L),Ⅱ型胶原蛋白酶雄性组和雌性组第1、4天注射0. 05mLⅡ型胶原蛋白酶溶液(4mg/m L)。造模前开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第28天观察大鼠行为学后处死大鼠,右侧膝关节进行病理检测,Elisa检测血清IL-6、MMP3和MMP13。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木瓜蛋白酶、碘乙酸钠和Ⅱ型胶原蛋白酶雌雄模型大鼠运动距离和运动时间均显著升高,站立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各模型组及雌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IL-6、MMP3和MMP13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模型组及雌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木瓜蛋白酶组和Ⅱ型胶原蛋白酶组膝关节软骨和滑膜病理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碘乙酸钠组相较木瓜蛋白酶组和Ⅱ型胶原蛋白酶组膝关节软骨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 05)。结论木瓜蛋白酶、碘乙酸钠和Ⅱ型胶原蛋白酶均可致大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且雌雄组别无显著差异,碘乙酸钠模型关节病理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治疗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方法治疗的经手法复位满意的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193例,男115例,女78例。年龄215岁,平均8.47岁。跌伤129例,坠落伤43例,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屈曲型29例,有尺偏移位者97例,旋转移位者114例。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和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15岁,平均8.47岁。跌伤129例,坠落伤43例,交通伤21例。右侧92例,左侧101侧。伸直型164例,屈曲型29例,有尺偏移位者97例,旋转移位者114例。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和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结果骨折均于5周内临床愈合,并发肘关节骨化性肌炎5例。解除外固定后随访6个月4年(中位数20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89例,功能略差4例;无肘内翻畸形181例,轻度肘内翻畸形(肘内翻<15°)12例,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为6.22%。结论小夹板和塑形托板双重外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快、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何本祥  檀亚军 《中国骨伤》2003,16(3):136-136
我们自1999-2001年10月采用肩带滑动牵引治疗手法复位失败的锁骨完全移位性骨折18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颈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如神经根、脊髓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脑、空调的广泛应用,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日趋年轻化。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达5000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100万人,颈椎病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调查还表明[3]约70%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颈椎病。目前治疗颈椎病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4],临床上有牵引、运动疗法、按摩、理疗、药物等。运动疗法是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方式。此方法在颈椎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颈椎病运动疗法的渊源、传统及现代运动疗法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6.
何本祥 《中医正骨》2007,19(11):24-24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关节脱位之一,以前脱位最常见,其复位手法较多,有Hippocrates法(手牵足蹬法)、Stimson法(悬垂复位法)、椅背复位法、杠杆复位法等。我们自1997年至今采用牵引旋臂举肩回纳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6例,男8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38.46岁。均系肩关节新鲜前脱位,喙突下脱位72例,锁骨下脱位24例。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10例。未合并神经及血管损伤。均于伤后3天内来诊,其中首诊70例,在本院采用Hippocrates法复位2~3次失败者15例,院外复位失败转来11例。2治疗…  相似文献   
27.
经舟骨月骨脱位临床上少见,治疗上手法整复难度较大.自1997~2001年,我科采用摇顶推旋手法复位塑形托板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脱位1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采用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0例单节段Ⅲ期Kümmell病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73.0±8.4岁(58~93岁),病程16~54周,平均22.4±11.7周。ASIA分级:C级1例,D级5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同时通过X线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受累节段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伤椎注入骨水泥量4.43±0.86ml,手术时间为187.65±51.84min,出血量为374.00±198.00ml,住院日为18.65±8.39d。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渗漏至椎体前方2例,椎体旁1例,上终板1例,椎间隙1例,但均无相关神经或脊髓症状。术后随访17.34±2.41个月(12~24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7.30±0.98分降低到术后1周时的3.65±0.67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5±0.83分,较术后1周时进一步降低(P0.05);ODI由术前(67.05±6.21)%降低到术后1周时的(34.95±5.35)%(P0.05),末次随访时为(18.60±3.99)%,进一步改善(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4.42±2.33mm恢复到术后1周时的21.00±1.84mm(P0.05),末次随访时为20.93±1.83mm,无明显丢失(P0.05);椎体后凸角由术前的23.37°±6.58°矫正为术后1周时的12.27°±2.79°(P0.05),末次随访时为12.26°±2.84°,无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AISA分级,D级3例,E级17例。随访过程中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结论 :短节段骨水泥钉棒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同时也能较好地矫正后凸畸形,并能维持伤椎的高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29.
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分类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骁  何本祥  檀亚军 《中国骨伤》2016,29(3):283-288
关节假体材料的选择关系着人工关节置换的成败,目前临床中使用的髋关节假体材料主要有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及碳质材料等,虽在生物相容性、弹性模量、力学性能、使用期限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与理想人工关节设计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从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分类出发,对比分析各类髋关节假体材料优缺点,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髋关节假体和提高材料性能提供参考。并认为高分子复合材料虽在耐磨性方面尚有不足,在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价格等综合方面比其他材料更具优越性。目前对该材料研究也主要在耐磨性、关节面磨屑问题、强度等方面,发展迅速,性能提升快,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