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21.
谭嘉韬  陈锋  李巍  李伟  李峥  何小龙 《华西医学》2009,(5):1081-1083
目的:探讨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依据脓毒症感染诊断标准,对44例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7日。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T)、心率(H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率、血小板记数(PLT)及病死率。结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的HR、WBC、PL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曹改善(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烧伤后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是防治休克期烧伤脓毒症的重要措施,对烧伤脓毒症起到早期保护组织、防治MODS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BDNF表达质粒并转染成肌细胞,筛选阳性细胞进行脑内移植。结果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移植可明显提高帕金森病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存活率,使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动物的旋转行为改善约50%,并持续2个月之久。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可明显改善动物的旋转行为并可促进黑质神经原的存活,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BDNF表达质粒,并转染成肌细胞进行PD大鼠脑内纹状体移植。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和第8周,移植组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分别为(95753±8895)和(104029±10478)pg/mg〕较对照组〔分别为(33598±10248)和(32788±7023)pg/mg〕明显增加(均为P<001),并可维持2个月之久。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可使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重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 ,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 方法 在小腿后侧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逆行转位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8例 ,皮瓣切取时 ,保留腓肠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 ,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 3 0°~ 45°端侧缝合 ,于术后 2、4、8、16、2 4周检测皮瓣的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 结果  8例皮瓣完全成活 ,随访 4~ 18个月 ,术后 4周起皮瓣感觉开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随时间延长恢复程度和范围增加 ;术后 16周进行感觉功能评定 ,S2 2例 ,S2 3例 ,S3 3例 ;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皮瓣的感觉功能 ,操作简便 ,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四肢各种创伤中立于动脉的损伤是最为严重的病损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或因截肢而致残。1989年10月~1999年12月我院救治各类肢体主干动脉损伤 6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7岁,平均26岁。创伤原因:车祸伤34例,锐器伤13例,重物压碾伤8例,机器绞伤6例,反复吸毒穿刺致假动脉瘤破裂2例。就诊时间:最早伤后 2 h,最晚伤后 12 h,平均 5 h。其中 56例有肢体各种骨折,46例有肌肉及邻近软组织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尺骨骨(膜)瓣治疗桡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臂背侧设计S形偏尺侧切开,切除桡骨骨折不愈合之硬化骨,以钢板固定骨折端,用带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血管蒂尺骨骨(膜)瓣移植治疗桡骨骨折不愈合5例,尺骨骨(膜)瓣最小为2·5cm×1·5cm,最大为3.0cm×2·0cm,血管蒂长4~5cm。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出现明显骨痂,术后8个月骨性愈合,上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骨间掌侧动脉腕背支尺骨骨(膜)瓣是治疗桡骨骨不连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1年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应用OsteoMed M3钉板固定;术后1周、12个月测量椎板开门角度和纤维性椎管矢状径(FSD),计算开门角度增加率和丢失率;术后3、1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观察术后12个月轴性症状分级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术后1周开门角度及FSD均明显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2个月开门角度及FSD较术后1周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JOA评分分别为(8.4±1.8)分、(11.0±2.4)分,与术前的(5.5±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JOA改善率分别为(25±16)%、(48±22)%。术后12个月,5例(2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其中可3例、差2例,经治疗后4例缓解、1例缓解不明显。结论 OsteoMed M3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可保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0)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9.
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45°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慢病毒表达系统,使用shRNA下调入膀胱癌T24细胞GSTP1基因的表达,研究其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慢病毒表达系统,建立稳定低表达GSTP1基因的T24细胞株;进行CCK-8实验以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STPI表达下调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对细胞进行Annexin V-FITC/PI染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STP1表达下调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未处理组、对照组相比,GSTP1干扰组的T24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GSTP1表达下调后明显促进T24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STP1表达下调抑制膀胱癌细胞T24增殖,并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24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