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手足口病(HFMD)患儿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基因型及重组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武汉地区1 844例HFMD患儿的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16核酸,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株进行VP1基因序列测序,选择2株来自重症和1株来自轻症患儿的CA16病毒株构建VP1序列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特点。结果 1 844例HFMD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42株CA16,VP1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分离株均属于B1亚型,其中13株属于B1a亚群,29株属于B1b亚群。重组分析表明,3株CA16分离株均为亲本株CA16 A型毒株FY18/AH/CHN/2008和EV71 A型毒株Hubei-09/HB/CHN/2009型间重组所产生,重组交叉位点为基因组P2区2A和2B基因交界处。结论武汉地区的CA16分离株均为B1亚型,其中B1b亚群占明显优势,且CA16分离株存在亲本株CA16A型和EV71 A型毒株的型间重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简称α-2a)在≥60岁老年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62例老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老年组,同期65例非老年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结果 老年人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组早期病毒学应答(4%,5.4%)低于对照组(25.92%,21.05%),HBeAg阳性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28.00%)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HBeAg转阴率[8(32.00%)]与对照组HBeAg转阴率[9(3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心电图改变、白细胞计数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α-2a能够抑制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老年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HBV)-DNA复制,且能致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转阴。对于HBeAg阴性老年患者更易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治疗同时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J点位移的影响,以及通脉刺五加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筛选后的大鼠,按照体质量区域化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大鼠每日灌胃给予刺五加胶囊的混悬液3.5ml/kg,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每日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d。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将压力换能器导管自右侧的颈总动脉插入左心室,记录冠状动脉结扎后15min大鼠左心室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对大鼠的心电图(ECG)进行监测,分别记录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0.5,1,2,4和6 h ECG中J点的位移(⊿J),来探讨通脉刺五加胶囊对急性心肌缺血的缓解作用。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显著升高(P<0.05),而左心室收缩峰压(LVSP)和压力最大变化率(±dp/dtmax)则显著降低(P<0.05),且冠状动脉结扎后0.5,1,2,4和6 h ECG中⊿J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LVEDP明显下降(P<0.05), LVSP和±dp/dtmax明显升高(P<0.05),且除0.5和6h两个时间点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ECG的⊿J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弱,ECG中J点位移明显,通脉刺五加胶囊能明显缓解急性心肌缺血对大鼠心电图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武汉地区手足口病(HFMD)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基因型及其重组特点。 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武汉地区1 844例HFMD患儿EV71阳性的咽拭子标本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124株EV71病毒分离株的508 bp VP1基因序列进行测序,选择2株来自重症和1株来自轻症患儿的EV71毒株,构建VP1序列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特点。 结果:VP1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4株EV71型均属于C4基因型,其中56株属于C4a亚群,68株属于C4b亚群,Bootscan和5′UTR、P1、P2、P3区的进化树证实3株EV71分离株均为亲本株C4a型毒株guangdong/GD/CHN/2009和C4b型毒株SHZH98/GD/CHN/1998在P2区2A-2B基因交界处发生型内重组所产生。 结论: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EV71分离株均为C4基因型,与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优势株流行一致,且C4基因型存在型内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肛周脓肿患者局部脓肿组织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 2)及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 12,IL 1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肛周脓肿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78例肛周脓肿患者,术中取脓肿壁边缘大小约0.2 cm×0.2 cm×0.1 cm的组织,取肛周正常少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肛周组织IL 2、IL 12水平。【结果】 肛周脓肿组织组IL 2、IL 12水平均明显高于肛周正常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周脓肿组织IL 2水平与IL 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38,P=0.552>0.05)。【结论】 肛周脓肿患者局部组织中存在IL 2及IL 12分泌异常,提示可能均参与肛周脓肿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肝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7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以及NK细胞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肝脏组织E-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μg/L)明显高于肝癌组和对照组(68.94±34.09,43.39±18.00vs16.69±8.27,13.96±7.50,均P<0.01),且慢性肝炎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脏组织中慢性肝炎组血管内皮细胞中E-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83.3%,肝硬化组阳性表达率为57.1%,前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χ2=6.242,P=0.012),而对照组和肝癌患者肝组织未见E-选择素表达;慢性肝炎组CD4+细胞(%)、N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29.11±6.79vs37.02±7.05;23.57±7.33vs27.37±7.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外源配体吡格列酮(Pio)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Pio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对Pio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Pio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GW9662可以部分拮抗Pio的增殖抑制效应,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利用pGCsi-PPARγ表达质粒将PPARγ基因沉默后,Pio在高浓度(20μmol/L)时亦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Pio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l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吡格列酮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肥大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1、0、20μmol/L)。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3H-亮氨酸掺入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特征性基因心钠肽(ANP),脑钠肽(BNP),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以及PPARγ的mRNA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后,心肌细胞表面积、ANP、BNP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增加;IL-1β,IL-6,MMP2,MMP9的mRNA表达也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降。吡格列酮可以逆转心肌细胞肥大,下调ANP、BNP和炎性细胞因子及MMPs的mRNA表达,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