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4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构建人CTLA-4胞外区蛋白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获得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为大量获得人CTLA-4胞外区蛋白,进行功能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从活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人CTLA-4基因胞外区cDNA片段,将目的基因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α分泌信号下游,再插入高拷贝载体pPIC9K,得到pPIC9K-CTLA4,SaL I线性化后电转GS115;G418梯度筛选转化菌。PCR,Suthern blotting鉴定目的基因整合及拷贝数。结果 成功构建了人CTLA-4胞外区cDNA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了高拷贝稳定整合菌株。结论 为表达人CTLA-4胞外区蛋白及其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人CTLA4胞外区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好,设计并改造人CTLA4胞外区cDNA,构建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以实现人CTLA4胞外区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方法 利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人CTLA4胞外区cDNA中的毕赤酵母低频使用密码子突变成高频使用密码子而不改变其氨基酸序列;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后插入毕赤酵母高拷贝表达载体pPIC9Ka分泌信号下游,SacⅠ线性化后电转GS115;G418梯度筛选转化菌;PCR鉴定目的基因整合;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Westem blotting、肽质量指纹等鉴定表达蛋白。结果 成功地对人CTLA4胞外区cDNA进行了定点突变,该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能成功表达CTLA4胞外区蛋白。结论 为高效表达人CTLA4胞外区蛋白及其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前路与后路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56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18 ~76岁,平均38岁.其中前路术式组2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术式组3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定期随访观察结核治愈、神经功能改善及后凸、侧凸畸形矫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植骨融合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后凸及侧凸畸形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前及末次ASIA等级评分及并发症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 56个月,平均29个月,均获得临床治愈.在后凸及侧凸矫正角度丢失方面,前路术式组>后路术式组.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后凸及侧凸畸形矫正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均能达到良好的治愈效果.与前路术式相比,后路术式在后凸和侧凸矫正角度的维持上优势明显,安全性好,更具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5.
骨重建机制复杂,调控因素众多,整个过程受到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共同调节,两者的综合因素导致了骨重建的发生。近期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肝细胞(Eph)受体中的个别成员在调控骨耦联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将为阐释骨重建的具体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该文就Eph家族蛋白的组成、分子特点及在骨重建中的具体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8.
NucleofectorTM与脂质体转染PA317细胞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传统的脂质体转染技术与NucleofectorTM转染技术将pLXSN-CTLA4Ig-TRES2-EGFP重组质粒转染入PA317细胞的效率.方法分别用脂质体技术与NucleofectorTM转染技术将pLXSN-CTLA4Ig-IRES2-EGFP重组质粒转染PA317细胞,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PA317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及阳性细胞率,比较两种方法的转染效率.结果脂质体转染后4、8 h未观察到阳性细胞,转染后12 h阳性率为(0.59±0.2)%,转染后24 h阳性率为(4.39±2.43)%;NucleofectorTM转染技术转染后约4 h观察到阳性细胞,转染后12 h阳性率为(12.27±3.38)%,转染后24 h阳性率为(50.16±2.41)%.两者比较,在转染后12、24 h,后者阴性率显著高于前者(P<0.01).结论 NucleofectorTM技术与传统的脂质体技术比较,是一种具有转染速度快、效率高的新的转染技术.  相似文献   
39.
肠道息肉的分级能够为内窥镜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高风险息肉和可以暂缓处理的低风险息肉进行区分。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息肉分类算法不能很好地区分类间相似性高的图像,针对息肉分级任务有待改进。提出一个包含边缘检测阶段、边缘特征描述提取阶段以及息肉分类阶段的边缘先验信息下的多类型肠道息肉图像分类网络。首先,在边缘检测阶段的跳跃连接层处,设计并嵌入反向注意力边缘监督模块以更好地捕获息肉边缘细节信息;其次,在内窥镜医生先验知识的指导下分别通过统计息肉边缘像素点个数和凹凸性来表示息肉边缘周长大小和光滑性特征,以此来补充神经网络特征提取的不足;最后,在分类网络的DenseBlock4后加入通道注意力自适应地捕获判别性特征。所构建的数据集来自丽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8年至2019年的脱敏数据,样本量含1 050幅原始图像。在构建的四分类数据集上进行五折交叉验证,达到了77.29%的总体准确率,相比于已有算法的最好结果提高了6.46%。融合边缘先验信息的分类网络能够有效地对非腺瘤性息肉与低级别腺瘤性息肉、高级别腺瘤性息肉与腺癌这两组类间高相似度的息肉图像进行区分,增加网络的鲁棒性并提高网络的分类性能,在有限的训练数据集下为医生诊断提供辅助意见。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异体腓骨环椎间融合器(allogeneic fibula ring fusion cage,AFRFC)行腰椎融合的技术特点,并对照观察AFRFC与碳素纤维矩形椎间融合器(metacarbon fiber rectangle fusion cage,MFRFC)行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amina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西南医院骨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复发、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等需行椎间植骨融合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1例,其中45例使用椎体间"品"字形植入3枚AFRFC, 46例使用椎间植入单枚斜向MFRFC,通过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个月定期随访,复查腰椎CR或CT片测量其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矢状位移位及成角,并行下腰痛JOA评分,以及术中是否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神经根牵拉伤等指标,量化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行对照研究.结果 随访2~4年,平均随访时间AFRFC组35个月,MFRFC组36.8个月.术中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AFRFC组0%,MFRFC组8.7%, 组间神经根牵拉伤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29,P>0.05);术中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损伤;综合评价术后3个月融合率,AFRFC组为97.8%,MFRFC组为93.5%,组间各时间段对照,两组融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24,P>0.05);术后3个月椎间隙沉降率,AFRFC组0%,MFRFC组4.3%,组间沉降率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下腰痛JOA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评分恢复率,AFRFC组62.6%,MFRFC组67.4%,组间恢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FRFC结合TLIF术式,可减少神经根牵拉伤的发生率、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防止椎间高度下沉,并提高术后融合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