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药辛夷及其近缘种进行分子鉴定,建立快速、准确、便捷的辛夷药材鉴定方法。方法 提取21份辛夷药材基原植物及其近缘种基因组DNA,扩增ITS、ITS2、psbA-trnH、matK和rbcL基因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运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以评估Barcoding gap,构建邻接(NJ)系统发育树反应鉴定结果。结果 5个引物序列中,psbA-trnH和matK序列的2个引物能正常扩增目的基因,测序成功率均大于98%,rbcL测序成功率较低,只有38.1%;其中matK具有最多的变异位点,psbA-trnH较matK和rbcL的Barcoding gap明显;NJ系统发育树显示,psbA-trnH+matK组合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别9个品种,将辛夷药材及其近缘种很好地区分,并首次将其应用到玉兰嫁接砧木品种的分子鉴定。结论 应用psbA-trnH+matK的序列组合能够实现辛夷药材的准确鉴定,并且可以应用于玉兰嫁接砧木品种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22.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芡实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考证。结果表明芡实最早以“鸡头实”之名被本草收载,自明代以来以“芡实”为正名并延续至今,另有“雁喙实”等别名;历代所用基原古今一致,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然因长期的人工驯化,致使品种随产地的不同而不同,有北芡、苏芡之分;芡实入药部位为成熟种仁;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有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自明清以来推崇苏州所产的苏芡;近代以来逐步总结形成芡实以颗粒饱满、断面白色、粉性足、无碎末者为佳的性状品质评价方法;历代采收时间主要为“八月”或“逢秋采实”;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皮作粉、蒸后舂粉、晒干、炒等,延续至今形成了净制、炒制两大主流炮制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易黄汤中芡实选用芡E. ferox成熟种仁,结合原方炮制要求,建议参考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通则中清炒法炮制。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各类科技专项和发展基金的资助下,产学研紧密合作,围绕岷归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诸如种质与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早薹与麻口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适宜采收期与合理生产布局、产地加工与流通贮藏等一系列制约当归产业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岷归道地性的科学内涵,形成了岷归生产、加工与贮藏养护系列关键技术,建立和提高了岷归系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了岷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取得的成果有效推进了岷归GAP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面貌和药农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4.
对硫磺熏蒸药材的基本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和分析硫磺熏蒸方法引入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的应用沿革与管理现状、硫熏药材的品种类型及其化学特点、硫熏过程可能引发的化学变化与药材品质的关系等,依据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量标准和规管要求,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保护药材生产区域和药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保障药材的品质和用药安全与有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各类科技专项和发展基金的资助下,产学研紧密合作,围绕岷归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诸如种质与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早薹与麻口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适宜采收期与合理生产布局、产地加工与流通贮藏等一系列制约当归产业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岷归道地性的科学内涵,形成了岷归生产、加工与贮藏养护系列关键技术,建立和提高了岷归系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了岷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取得的成果有效推进了岷归GAP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面貌和药农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6.
论述和分析硫磺熏蒸方法引入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的应用沿革与管理现状、硫熏药材的品种类型及其化学特点、硫熏过程可能引发的化学变化与药材品质的关系等,依据目前国内外对相关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量标准和规管要求,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药材贮藏养护和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生产与规模化发展,保护药材生产区域和药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保障药材的品质和用药安全与有效,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7.
不同加工方法对当归多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展不同加工方法对当归多糖含量影响的研究,以期为建立当归药材合理的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岷县同一采收期的当归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加工方法制备样品,采用苯酚-硫酸法及硫酸-咔唑法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方法当归样品的中性、酸性多糖含量;MTT法开展2种外观性状及含量差异较大的不同加工方法制备的当归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值影响的研究.结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微波中火干燥法所得当归多糖含量最高(26.0%),真空0.09MPa,50℃干燥法所得当归多糖含量最低(2.25%);微波干燥法制备的当归多糖(P<0.01)在高浓度组既能直接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又能增加伴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而远红外干燥法制备的当归多糖在任何浓度及条件下均无明显活性.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当归多糖含量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值均会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8.
没药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客观评价没药药材质量的分析方法,对收集的不同批次没药药材的质量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C-MS法对没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HPLC-PDA法分析没药中非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似度软件和SPSS 16.0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GC-MS法分析鉴定了没药中28个化学成分,建立了不同批次没药药材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特征图谱;两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表明,收集于不同批次的没药药材相似性较差,其中收集于海南和广东的相似度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倍半萜烯类成分、有机酸酯类成分和二萜酸类成分对药材品质起到主导作用。综合分析提示,收集于海南药材公司的没药药材质量较佳。结论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为没药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丹参茎叶酚酮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以丹参茎叶中酚酸类(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及黄酮类成分(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二者提取量、总提取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丹参茎叶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茎叶提取物并对纯化工艺参数进行考察,确定最佳纯化工艺。结果以5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0 h为最佳提取工艺;以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1.0 g/m L药液上样,上样量为每10克干树脂上样1.5 g干燥提取物,40%乙醇洗脱,洗脱用量3 BV为最佳纯化工艺,酚酸类及黄酮类成分总纯度可达到41.8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丹参茎叶酚酮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可为丹参茎叶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TQ/MS法和HPLC法分别建立酸枣叶中19种核苷类和23种氨基酸类,以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分析方法,并比较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上述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趋势。结果: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核苷类化学成分随生长期变化总体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后再降低的双峰变化趋势;氨基酸类化学成分总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黄酮类化学成分总体表现为含量由高渐低的变化趋势。3类化学成分均以6月28日所采集样品含量相对较高。结论:综合分析,酸枣叶以制茶为主要利用目的其适宜采收期应为6月下旬。本研究结果为酸枣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酸枣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