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引起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不孕、月经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妇科常见疾病。中医古籍对EM并无专门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辩证当属祖国医学“痛经”、“症瘕”、“无子”、“月经不调”等范畴。EM的主要临床问题是盆腔疼痛和不孕,本文现将近几年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2.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1]。EMT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0%~15%,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其引起的慢性盆腔痛、痛经及不孕等严重影响广大妇女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3]。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由Sampson首先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及我国学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析黄桂灌肠剂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研究组采取黄桂灌肠剂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腹痛消失时间、血β-HCG转阴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明显,(x2=8.482,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与对照组22.5%比较差异明显,(x2=6.384,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腹痛消失时间(3.3±1.1)d、血β-HCG转阴时间(15.3±4.3)d、阴道出血停止时间(14.8±3.6)d、住院时间(10.3±2.1)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桂灌肠剂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米非司酮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4.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之本为血瘀,活血化瘀是本病的根本治法。中医治疗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周期疗法,外治法又可分为中药灌肠、针灸、局部给药等不同治法。中医治疗内异症能有效减轻和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内异症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温肾消瘢汤联合米非司酮综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肾虚血瘀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温肾消瘢汤联合米非司酮综合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米非司酮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理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温肾消瘢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住症,与对照组相比,其临床疗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温肾消瘕汤联合米非司酮综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局部体征,降低CA125水平,缩小盆腔包块,且无明显毒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EMT的药物。  相似文献   
5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具有激素依赖性、侵袭强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近年来旁分泌成为EMs的研究热点。旁分泌效应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和外泌体参与EMs的形成,具体可能通过介导炎症与免疫反应,促细胞增殖与抑制凋亡,促血管新生,分化或转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途径参与EMs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常见的旁分泌因子及外泌体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为EMs的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7.
58.
59.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已婚育龄妇女,发病率为5%~10%.其临床症状为不同形式的疼痛,而目前对于其疼痛的发生机制了解较少,主要和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纤维、炎症反应等相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疼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药物、中医治疗,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包括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