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3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30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71.
UPLC-ESI-MS~n法分析白茅根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白茅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实验采用Acquity BEH C18色谱柱,流动相采用0.05%甲酸水溶液(A)和甲醇(B)梯度洗脱。结果: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的准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通过与文献数据或部分标准品对照,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是1-咖啡酰奎尼酸(1-O-caffeoylquinic acid,1-CQA)、3-CQA、5-CQA、4-CQA、3-阿魏酰奎尼酸(3-O-feruloylquinic acid,3-FQA)、咖啡酸、二咖啡酰奎尼酸(diCQA)、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Siderin)。结论:在白茅根中首次发现含有1-CQA、3-CQA、4-CQA、3-FQA、diCQA。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荆芥内酯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通过外观、嗅、味,熔点,吸湿性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对三批荆芥内酯进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荆芥内酯为无色、无味、无嗅的粒晶,略有吸湿性。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表明,荆芥内酯在216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E11 c%m值的平均值为648.95,RSD为1.24%。结论:本实验确定了荆芥内酯的主要理化性质,为其临床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墨旱莲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旱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如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噻吩类及香豆草醚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墨旱莲具有止血、保肝、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降血脂、抗缺氧、抗蛇毒等生物及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74.
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概括了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显著抗病毒活性三萜类化合物,并阐述了三萜类化合物抗病毒研究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5.
中药材饮片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成药》2011,33(7):1216-1219
中药材饮片的干燥是中药炮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一环.查阅了相关古籍文献,结合近年来中药材饮片干燥技术的研究论文与成果,针对干燥技术的历史沿革、主要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6.
张丽  钱丽华  单鸣秋  江春  李萍  丁安伟 《中成药》2011,33(8):1426-1429
目的 考察荆感胶囊中胡薄荷酮的溶出行为.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汉邦Megres3 C18柱(4.6mm× 150 mm,5μm);流动相CH3OH-H2O(90∶10);检测波长252 nm;体积流量1 mL/min;筛选出溶出度测定条件;计算并绘制胡薄荷酮的累积溶出曲线.结果 溶出度测定条件为采用浆法,转速100 r/min,以0.3% SDS溶液900mL为溶出介质.荆感胶囊中胡薄荷酮的溶出量45 min达到70%以上.结论 荆感胶囊中胡薄荷酮溶出度良好.  相似文献   
77.
荆芥内酯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婷  朱慧  丁安伟  张丽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911-1914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HPLC测定不同时刻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含量。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1)荆芥内酯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2 8±0.007 0)、(0.158 9±0.011 4)、(0.134 2±0.012 2)h-1,且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3.68 μg·mL-1的荆芥内酯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23 8±0.000 6)、(0.012 5±0.000 5)、(0.016 5±0.000 8)h-1,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胆管与否以及肠道菌群的破坏,对荆芥内酯的肠吸收影响不大。加入P-gp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其Ka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78.
UPLC-MS分析侧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MS)对侧柏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别.方法:用Waters BEH C18柱(5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0.2%甲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使用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推断出侧柏叶中11个黄酮类化合物,并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的裂解方式.结论:经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利用质谱测定提供的准确质量数,结合紫外光谱的信息可以鉴定侧柏叶中主要的黄酮类成分.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的裂解方式,为其成分鉴定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东  徐丹洋  孔祥鹏  李芳  丁安伟 《中草药》2012,43(12):2333-2336
目的 研究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对体外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使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通过测定黄酮类成分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量(FIB)的影响研究其体外凝血活性.结果 从黄芩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芩素(1)、汉黄芩素(2)、千层纸素A(3)、韧黄芩素-Ⅰ (4)、黄芩黄酮-Ⅱ (5)、5,7,2′,5′-四羟基-8,6′-二甲基黄酮(6)、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7)、5-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8)、黄芩苷(9)、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0)、汉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1)、木蝴蝶素A-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2).所有化合物均对FIB没有影响,部分化合物能显著缩短TT、PT,同时能显著延长APTT.结论 化合物11和12为新化合物.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体外对凝血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对凝血系统的不同作用体现在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  相似文献   
80.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芳  陈佩东  丁安伟 《中草药》2012,43(4):667-669
目的研究蒲黄Typha angust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蒲黄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二十五烷酸(2)、正十九烷醇(3)、柚皮素(4)、香草酸(5)、烟酸(6)、琥珀酸(7)、胸腺嘧啶(8)、胡萝卜苷(9)、尿嘧啶(10)、香蒲新苷(11)、十八烷酸丙酸醇酯(12)、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13)、蔗糖(14)。结论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蒲黄中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