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3篇
药学   75篇
中国医学   30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432.
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荆芥不同药用部位及炒炭后挥发油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检索。从全荆芥中检出26个组分,其中11种系荆芥挥发油中首次发现;从荆芥炭中检出27个组分,其中9种为全荆芥中首次发现。其余18种成分的含量也绝大部分发生改变。并对荆芥穗和荆芥梗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33.
荆芥为常用药之一,生品发表、散风邪,炒炭止血。荆芥穗效用相同,惟挥发散力较强.荆芥中含挥发油,单萜及已知的三种黄酮类化合物.我们对荆芥的不同药用部位及  相似文献   
434.
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海洋药物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折多样性远远超过了陆生生物,以海洋生物作为药物开发的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高新技术在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众多成果。  相似文献   
435.
目的?探讨炉甘石炮制工艺。方法?以抑菌活性和ZnO含量为指标,对炉甘石多次煅淬的煅淬次数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煅淬水飞工艺。结果? 700℃煅制能使炉甘石分解较完全;若采用多次煅淬工艺,40目炉甘石1次煅淬后ZnO含量高、抑菌活性强,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次煅淬效果最佳;一次煅淬水飞时,拇指盖大小炉甘石700℃煅烧6h才能使ZnO含量较高,绿豆大小炉甘石也需煅烧3h。结论?多次煅淬收率低,拇指盖和绿豆大小炉甘石一次煅淬水飞过程中煅烧时间均较长,水飞时不易研磨。   相似文献   
436.
孙娥  丁安伟  张丽 《中草药》2007,38(12):1799-1803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以粒径、分散度、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对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备荆芥内酯纳米粒进行比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纳米粒的处方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了4℃和25℃条件下纳米粒溶液的稳定性。结果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的荆芥内酯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0.3±1.75)nm,分散度0.0144±0.00625,包封率可达52.53%±0.97%,载药量27.56%±0.91%,显著优于溶剂挥发法和溶剂扩散法,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溶剂-非溶剂法制备荆芥内酯纳米粒具有工艺简便,粒径和分散度小,包封率和载药量高,重复性好,质量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437.
目的 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的体积,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胃肠循环液中荆芥内酯的质量浓度。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1.84、3.68、7.36 μg/mL)的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每小时吸收率分别为(19.47±0.69)%、(21.66±1.92)%、(26.51±1.25)%;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203±0.007)、(0.159±0.011)、(0.134±0.012)h?1,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荆芥内酯在大鼠胃部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在肠道的吸收可能为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438.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荆芥内酯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大鼠灌胃或尾静脉给予不同剂量荆芥内酯24 h内的血药浓度变化,并用Kinetica 4.4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47.87、23.94、11.97 mg.kg-1)荆芥内酯后,Cmax和AUC0-∞与给药剂量呈非线性关系。静脉给予11.97 mg.kg-1荆芥内酯后,Cmax和AUC0-∞分别为6.5 mg.L-1、18 mg.h.L-1。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9.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荆芥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相似文献   
439.
姜的不同炮制品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姜的不同炮制品的醚提液进行了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个组分。并对它们各组分的含量进行了比较。各组分的含量都发生了变化,有些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性成分均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40.
棕榈始载于唐《本草拾遗》,药用部位主要是叶鞘纤维(棕皮)及干燥叶柄(棕板),常用于治疗咯血、衄血、便血、血淋、崩带、下痢等症。华南、西南地区多用陈棕皮、华东地区用陈棕、华北、西北地区多用棕板。1977年版药典用棕板。查阅自唐以来记载棕榈的74部国内有关医药文献,其中仅有建国后的6部将棕板作为药用部位记载,而注明使用棕皮者却有53部之多。本实验结果表明,棕皮的止血、凝血效果明显优于棕板。1963年版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均将棕板作为正品药材收载,并规定传统所用的棕毛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