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3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30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目的:研究醋甘遂对正常和癌性腹水模型大鼠毒性的差异。方法:以正常和癌性腹水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分组连续7 d灌胃不同剂量醋甘遂,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肝、胃、肠组织损伤情况,并考察其对大鼠血清、肝、胃、肠组织生化指标及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正常给药组及模型组大鼠肝、胃、肠组织均出现显著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各模型给药组损伤显著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力显著升高(P<0.01),血清及肝、胃、肠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正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ST,ALT与肝脏中ALT及正常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AST活力均显著增高(P<0.05,P<0.01);正常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胃组织中GSH及正常中、高剂量组肝、肠组织中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正常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中MDA及正常中、高剂量组血清、胃、肠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AST,ALT与模型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AST及模型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ALT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P<0.01);模型低、中、高剂量组血清及胃组织与模型中、高剂量组肝组织及模型高剂量组肠组织中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模型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与模型中、高剂量组肝组织及模型高剂量组胃、肠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醋甘遂对癌性腹水模型大鼠肝、胃、肠毒性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为醋甘遂"有故无殒"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2.
目的 探讨二至丸对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诱导的大鼠肾(NRK)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D-gal(1、5、10、20、40 g/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诱导NRK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染色法鉴定细胞衰老;荧光素二-β-D-吡喃半乳糖苷(Fluorescein di-β-D-galactopyranoside, FDG)法检测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以GSH-PX、SOD活力与MDA含量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构建体外NRK细胞衰老模型。根据FDG的结果来评估不同浓度二至丸(0.01、0.1、1 g/L)处理对衰老NRK细胞的影响,检测GSH-PX、SOD活力与MDA含量的变化来探讨二至丸对衰老NRK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0 g/L D-gal处理48 h)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增加,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明显增加;GSH-PX、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P<0.05~0.01),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β-半乳糖苷酶含量明显降低,阳性染色率显著下降,GSH-PX、SOD活力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建立D-gal诱导的NRK细胞衰老模型;二至丸能够减轻D-gal诱导的NRK细胞衰老的程度,其保护效应的产生可能与二至丸抗氧化应激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393.
目的: 研究侧柏炭各溶剂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侧柏炭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提取物及其可能作用物质。 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采用LPS诱导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UPLC/Q-TOF-MS法分析侧柏炭各溶剂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差异。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提取物(100 mg·L-1)及乙酸乙酯提取物(100,50 mg·L-1)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显著降低MDA,NO含量,提高SOD活性(P<0.05)。4个溶剂提取物中,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量含量最高,水提取物中黄酮总量含量最低,正丁醇提取物中的黄酮总量与石油醚提取物相当,只是其所含的槲皮苷、杨梅苷含量仅次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槲皮苷、杨梅苷含量。 结论: 侧柏炭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拮抗LPS对HUVECs的损伤,为侧柏炭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最有效提取物,其所含的槲皮苷、杨梅苷或者多种黄酮类成分可能为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活性物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减少NO的产生,抑制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394.
目的: 研究甘遂醋制降低乙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以ICR正常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甘遂与醋甘遂乙酸乙酯部位,取小鼠血清和肝匀浆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 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增高(P<0.01).与甘遂组比较,醋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均明显增高 (P<0.01, P<0.001),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01),肝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与甘遂各剂量组相比,醋甘遂高、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P<0.05, P<0.001),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P<0.001)和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显著增加肝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结论: 醋制能明显降低甘遂对肝脏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甘遂对肝组织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减轻氧化损伤而实现.  相似文献   
395.
分光光度法测定芥穗炭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M902C数字式温度计(深圳市海地实业有限公司);PT-02热电偶(南京市热工仪表厂);FA-100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天平仪器厂);UV-2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  相似文献   
396.
基于人体等效剂量的蟾酥量—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材蟾酥的量—效/毒关系。方法:引用相关整体动物有效剂量的文献数据,根据体表面积法换算药材蟾酥的人体等效剂量(HED)。结果:折算蟾酥抗炎的HED为9.8-39.2 mg/日,抗肿瘤HED为53.7-104.7 mg/日,毒性HED为162-585.4 mg/日。结论:蟾酥用于炎症治疗的HED较小,接近甚至低于药典推荐用量(15-30 mg/日),提示其临床用量具有一定科学、合理性;但分析显示抗肿瘤的HED较高,其上限与蟾酥中毒的HED接近,提示中药材蟾酥用于肿瘤的中医处方剂量需谨慎设计。  相似文献   
397.
于生  郭舒臣  姚卫峰  单鸣秋  池玉梅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7,48(17):3619-3623
目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天麻中As、Ba、Be、Cd、Co、Cr、Cu、Ga、Hg、Mg、Mn、Mo、Ni、Pb、Se、Sn、Sr、Ti、Tl、V 20种元素的量。方法采用浓硝酸与双氧水作为混合溶剂,结合微波消解处理天麻样品。经过仪器工作条件的优化,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并测定了30批不同产地天麻样品中20种元素的量。结果 20种待测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8 2),重复性试验RSD均≤6.34%,稳定性试验RSD均≤6.00%,精密度试验RSD均≤5.78%,加样回收率在91.62%~108.10%,RSD均≤5.21%。结论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便、多种元素同时测定、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可为天麻中元素的快速分析以及药材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8.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胚胎评价醋甘遂活性部位各成分群急性毒性,同时采用UFLC-Q-TOF-MS对各成分群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以24 h健康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各成分群设9个浓度和1个空白对照组,考察给药后96 h其对斑马鱼胚胎存活率的影响,计算不同样品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结果显示,各成分群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BCAD,成分群D的毒性不明显。UFLC-Q-TOF-MS分析结果显示成分群B主要检测到巨大戟烷型二萜类成分,成分群C主要检测到假白榄烷型二萜类成分。关联毒性研究结果,推测假白榄烷型二萜类成分可能为醋甘遂中更为低毒的活性成分,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醋甘遂"有故无殒"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9.
为了探究茜草炒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茜草和茜草炭的成分,比较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进行数据统计,寻找茜草炒炭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同时依据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茜草炒炭前后有6种差异较大的成分,根据其在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选择其中的3种成分作为主要差异成分,并鉴定为光泽汀、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且炒炭后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含量显著增加,光泽汀含量明显减少,可作为化学标记物区分生品和炭品。该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茜草炒炭的炮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茜草炭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00.
单鸣秋  钱岩  于生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6,47(3):420-424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选天麻产地加工的一体化工艺。方法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对一体化加工工艺中蒸制时间、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以天麻中5个指标性成分天麻素及巴利森苷A、B、C、E质量分数的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产地加工一体化工艺优化研究。结果最佳一体化加工工艺为蒸制30 min,60℃干燥12 h。结论响应面法优选天麻产地加工一体化工艺简便易行,准确度较好,为中药饮片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新颖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