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2.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3.
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用PHE201型体表红外光谱仪对104名志愿者的太渊、大陵及非穴位对照点的自发红外辐射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穴位和非穴位对照点共6个检测部位中,有4个检测部位在某些波长的自发红外辐射强度与第1秒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有相关关系(r=0.197~0.334,P<0.05或P<0.01),其中左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有相关关系的波长数明显多于其他检测部位(P<0.01)。结论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通气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能灵敏地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用记录支配后三里穴位区域的神经束放电方法,观察手针刺激大鼠后肢后三里、三阴交以及腹部天枢穴位后,诱发该神经束的放电变化,为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提供研究方法和依据.方法 在分离支配大鼠右侧后三里穴位神经束(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手针刺激同侧的后三里、三阴交及天枢穴(捻转提插,1 Hz),记录并分析神经束诱发放电;然后注射神经阻滞药利多卡因封闭右侧后三里穴位,观察上述针刺诱发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 手针刺激后三里可诱发明显的神经束放电,同样手针刺激三阴交、天枢穴则无上述神经的放电现象.利多卡因封闭后三里穴位后,手针刺激后三里,此诱发放电随之消失;而用生理盐水进行同样的注射后上述手针刺激的诱发放电依然存在.结论 手针刺激后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穴位的坐骨神经分支特异性神经放电,提示针刺后三里信息可沿该分支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115.
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物理学知识,分析了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而穴位皮肤到深部组织和其他部位的热传递则主要通过生物传热效应完成。结合生物传热有关理论对隔物灸穴位后的生物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对揭示隔物灸临床机理十分有益。除温热效应外,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6.
冠心病患者手三阴经原穴微弱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手三阴经原穴红外辐射光谱的特征变化初步探讨手三阴经原穴与心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特点。方法:对47名正常人和50名冠心病患者左右侧手三阴经原穴在1·5~16μm宽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冠心病患者,太渊、大陵及神门穴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在10·1μm最强辐射峰及能量最为集中的8~12μm光谱范围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相比,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冠心病患者大陵、神门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太渊穴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15·9μm光谱内共73个检测波长点处,冠心病患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与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三阴经原穴中的大陵、神门红外辐射变化能够反映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大陵穴和神门穴与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7.
正常与冠心病人体表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采用自制高灵敏度人体红外辐射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31例正常人及31名冠心病人内关穴穴区的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冠心病人原始的红外辐射光谱之间的差异较正常人的光谱更大。此外,对正常人和冠心病人内关穴数据进行了成组t检验。发现在一些波段内差别有显著意义。且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数据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表明在应用红外光谱检验疾病时。应用归一化后的数据更有利于分析病人的病理情况。  相似文献   
118.
动脉中管壁的脉动低切应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始动和主要的决定作用.本文比较了几种计算血管壁切应力的方法,认为采用有约束的弹性管模型计算获得的动脉壁切应力更适合于临床应用.根据检测得到的正常人和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管径等数据,计算两者的颈动脉壁面切应力.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壁面切应力比正常人显著减小.这表明,颈动脉的壁面切应力可以作为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9.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迪  丁光宏  沈雪勇  王凌  刘畅 《针刺研究》2004,29(1):77-80,F003
近年来 ,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 ,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 ,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 ,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0.
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自制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47名健康成年人和51名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光谱形态相似;在1.5~6.5μm、10.9~11.7μm、13.5μm、和14.3~15.9μm共40个检测波长处,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