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43篇
  免费   1530篇
  国内免费   863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223篇
妇产科学   110篇
基础医学   1088篇
口腔科学   337篇
临床医学   2122篇
内科学   1493篇
皮肤病学   144篇
神经病学   284篇
特种医学   493篇
外科学   920篇
综合类   443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263篇
眼科学   201篇
药学   2143篇
  8篇
中国医学   1753篇
肿瘤学   55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300篇
  2017年   507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719篇
  2014年   942篇
  2013年   1158篇
  2012年   1820篇
  2011年   1870篇
  2010年   1699篇
  2009年   1359篇
  2008年   1409篇
  2007年   1278篇
  2006年   1001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316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灯盏乙素(Scu)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细胞模型中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Ca2+途径的影响,探讨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程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方法:选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为对照组、Scu处理组、Aβ处理组、Aβ+Scu (高、中、低)处理组及Aβ+IP3R拮抗剂组,用CCK-8法筛选药物浓度并检测各组细胞生存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中1,4,5-三磷酸肌醇(IP3)的含量;用蛋白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细胞IP3R和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Bax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用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和Scu处理组相比,Aβ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下降,IP3含量升高,IP3R、Bax和Caspase-3的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下调,细胞胞浆内Ca2+浓度及细胞凋亡率升高;Aβ+Scu处理组细胞中各检测指标的变化与Aβ处理组的结果正好相反,IP3R通道下游指标的变化与Aβ+IP3R拮抗剂组基本一致。结论:Scu能够下调通路蛋白IP3、IP3R的表达,抑制Aβ介导的Ca2+内流所致的细胞凋亡,可能通过对IP3R-Ca2+途径的调控来影响AD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续筋接骨方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续筋接骨方联合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正骨后小夹板固定治疗。分析2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判定。结果干预前,2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β-CTX、PINP、骨特异性ALP水平、钙、磷及骨密度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躯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续筋接骨方可以改善骨折患者骨代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老年ACS患者分为A组 (常规教育)和B组 (个体化教育),B组通过指导患者制定合适的活动度、掌握缓解疼痛的方式、改善遵医行为、减少冠心病强危险因素以及改变A型行为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A组分小组实施教育.对2组患者康复效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A组低于B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ACS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实施个体化教育对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杂交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的方法,借此探讨无偿献血对献血者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酚/氯仿提取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Southern印迹杂交,化学发光X线片曝光显示杂交谱带,积分光密度扫描计算TRF值。结果所测样本获得了较好的低背景杂交谱带,测得35~40岁无偿献血组TRF值平均为11.73kb,相应无献血史对照组平均为11.78kb。结论建立了非同位素标记的探针检测端粒DNA的方法,用上述方法初步显示了固定的长期无偿献血并未对献血者的造血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输卵管妊娠病因分析3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的发病原因,以便减少输卵管妊娠的发生。方法对近6年的368例输卵管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慢性盆腔炎、剖宫产、盆腔肿瘤、妊娠次数与计划生育措施行等因素分两个时间段对比分析,确定主要发病因素。结果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剖宫产、人工流产引起输卵管妊娠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初次妊娠为输卵管妊娠的发病率明显低于2次以上妊娠(P<0.05),而盆腔肿瘤、宫内节育器、避孕药、输卵管结扎术致输卵管妊娠发病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慢性输卵管炎)、多胎次妊娠、反复人工流产、剖宫产是导致输卵管妊娠的四大主要病因。采取避孕措施,减少多胎次妊娠,减少流产术,降低剖宫产率,加强输卵管疾病及盆腔炎的防治,以预防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将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26例,脑梗死组447例,脑梗死组再分为脑血栓形成组(215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232例),另外选择277例无脑卒中者为对照组。测量腰围、臀围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WHR),分析肥胖参数与脑卒中各亚组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各亚组与对照组肥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WHR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WHR增大明显增加脑卒中各亚组的危险性(P<0.05);女性腹围增大患腔隙性脑梗死危险性升高(P<0.05);男性体重增加患脑出血的危险性升高(P<0.01)。结论腹型肥胖是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脂肪抽吸对中心型肥胖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筛选中心型肥胖患者30例,采用肿胀麻醉法,脂肪抽吸量在2000~2500ml;分别检测脂肪抽吸前2d和脂肪抽吸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脂、血清胰岛素、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并换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血糖及胰岛素下面积。结果脂肪抽吸后1个月、2个月血糖下面积及HOMA-I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ISI则有所升高(术后1周:P〈0.05;术后1月:P〈0.01);脂肪抽吸后血清瘦素较脂肪抽吸前显著降低(P〈0.01),抵抗素和脂联素较脂肪抽吸前亦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术后1个月时变化较为明显(P〈0.05),除血清瘦素、血糖下面积外,其余指标脂肪抽吸后3个月基本恢复原有水平。结论 脂肪抽吸对代谢指标在3个月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糖代谢改善显著,但3个月后这种变化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