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后路复位与固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并脱位因致伤暴力较大,脊髓神经严重受损的同时脊柱稳定性也受到极大破坏,即使手术切开复位也存在较大难度且脊髓功能恢复不佳。我科自2001年3月~2005年2月共收治胸腰椎严重骨折并脱位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与固定,取得较佳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采用抗生素局部介入治疗慢性骨髓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抗生素局部介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泵内抗生素持续局部给药方法治疗非明显死骨形成慢性骨髓炎33例。结果:用药时间7~21d,于用药当天开始肢体疼痛减轻、局部肿胀逐渐消退、皮肤色泽由黑红转暗红直至正常,窦道脓液渗出减少变为稀薄,直至干燥、结痂而愈合;全身中毒症状完全消除,经8~32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随着影像介入技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在病灶持续应用成为可能,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方式,可保持病灶内高血药浓度状态7~21d,在此间可依据致病菌对抗生素不同敏感性进行调配,使病灶区内始终保持足量、敏感抗生素的内环境,从而更直接促进炎症吸收、消除、转归,为新生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与抗生素全身给药相比,其抗生素弥散迅速、持久、吸收完全,因而对反复发作又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的骨与软组织感染,实为较确实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索抗生素局部介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微量注射泵内抗生素持续局部给药方法治疗非明显死骨形成慢性骨髓炎33例。结果 用药时间7~21d,于用药当天开始肢体疼痛减轻、局部肿胀逐渐消退、皮肤色泽由黑红转暗红直至正常,窦道脓液渗出减少变为稀薄,直至干燥、结痂而愈合;全身中毒症状完全消除,经8~32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随着影像介入技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在病灶持续应用成为可能,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方式,可保持病灶内高血药浓度状态7~21d,在此间可依据致病菌对抗生素不同敏感性进行调配,使病灶区内始终保持足量、敏感抗生素的内环境,从而更直接促进炎症吸收、消除、转归,为新生组织修复创造条件,与抗生素全身给药相比,其抗生素弥散迅速、持久、吸收完全,因而对反复发作又未见明显死骨形成的骨与软组织感染,实为较确实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半环式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半环式钢板内固定治疗205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其中Ⅱ型粉碎性骨折156侧,Ⅲ型49侧,分析疗效。结果205侧中196侧获6~13年的有效随访,其骨折对位良好,愈合牢固,钢板固定确实,未见肢体明显旋转、成角、短缩、畸形;其中6例膝关节伸屈小于30°,在取钢板同时行股四头肌腱松解术,术后膝关节伸、屈功能恢复至90°以上。疗效综合评定:优160侧,良22侧,尚可10侧,差3侧,优良率88.8%。结论依据股骨形状、力学特性所设计的半环式钢板,对粉碎性骨折碎片起到良好整复、固定作用,与现有单钢板比较,它的生物力学特性更为合理,改变现有钢板偏心固定不足、各髓内针固定造成分离的缺点;在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选择中,该钢板实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例股骨骨折术后隐匿感染性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69岁,平均42.8岁。内固定物取出后3 d~4周(平均10.6 d)再骨折5例,其中钢板固定4例、髓内钉固定1例;内固定术后7~16个月(平均9.3个月)内固定物断裂并骨折7例,其中钢板断裂5例,髓内钉断裂2例。术中常规行细菌培养,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采用断端清创、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松质骨颗粒移植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药物静脉滴注2~3周,口服4周。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细菌培养阳性8例,阴性4例,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慢性骨感染。所有患者伤口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9.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再发生骨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4~22周,平均1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患侧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3例。结论股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治疗需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深筋膜下非接触锁定钢板固定是治疗隐匿感染性股骨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9例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1~46岁,平均25.6岁。其中4例桡侧棒球手畸形并大段骨缺损,4例桡骨远端短缩桡偏畸形,1例桡骨远端短缩并尺桡骨桡偏弯曲旋前畸形,均伴有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6个月~6.2年,平均1.5年。骨缺损长度(桡骨短缩畸形骨缺损按短缩计算)1.4~6.8 cm,平均3.6 cm。彻底清创后以Ilizarov环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7 d以0.8~1 mm/d速度进行骨搬移或骨延长,分4次完成,缓慢矫正畸形并修复骨缺损;并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在搬移或延长过程中逐渐调整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23个月。桡骨骨缺损全部愈合,远端畸形矫正,愈合时间92.4~138.6 d,平均104.7 d;外固定指数32.6~51.1 d/cm,平均40.2 d/cm。外固定拆除术后2个月腕关节屈曲(42.6±3.1)°、背伸(48.5±4.7)°,掌倾角(11.5±1.3)°,尺偏角(21.2±3.7)°;肘关节屈曲(128.2±6.4)°、背伸(3.2±2.1)°;前臂旋前(71.5±4.3)°、旋后(38.2±6.5)°;腕、肘关节背伸及前臂旋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获优3例,良5例,可1例。4例出现针孔感染,抗炎换药或更换针后治愈。3例骨对接处未愈合,行植骨愈合;4例桡骨力线偏移,换针调整后畸形矫正。结论 Ilizarov技术能同期矫正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并修复骨缺损,是治疗此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复杂膝关节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08-12行TKA的20例(26膝)复杂膝关节畸形伴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后,针对不同畸形特点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方式,并进行相应挛缩软组织松解。内翻畸形以调整胫骨截骨矫正为主,外翻以调整股骨截骨矫正为主,屈曲行调整股骨远端及胫骨后倾截骨,术后加以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术后获得1~5年随访,平均矫正内翻畸形15°,外翻畸形10°,屈曲畸形35°。末次随访HSS评分平均(86.5±8.6)分,较术前平均(36.2±15.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2,P〈0.05)。结论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行TKA需重视术前评估,并依据膝关节骨质畸形、软组织形成等病理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及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最终可获得一个畸形矫正、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修复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自1994~2009年治疗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23例,肿瘤段切除或肿瘤刮除后,采用带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切取腓骨长度为6~14cm,平均长度11cm。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影像学检查、Enneking评分结果评定疗效。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9个月。Enneking评分26~30分17例,21~25分6例,X线片示术后2~4个月内骨性愈合,移植的腓骨均有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无复发。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是修复儿童长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资料,统计感染组织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5例患者共培养出致病菌23种,1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7.32%,检出率较高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16.96%),表皮葡萄球菌11株(9.8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8.04%),粪肠球菌6株(5.3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革兰阴性菌占52.68%,检出率较高的有铜绿假单胞菌15株(13.39%),阴沟肠杆菌13株(11.61%),大肠埃希菌10株(8.93%),肺炎克雷伯菌5株(4.46%),革兰阴性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结论: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占比最高的两种细菌,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分别是针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的高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 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 后踝上皮瓣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大,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