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脏损害特点、脂肪因子的变化及其对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MS患者48例,正常对照组49例。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瓣环整体运动速度指标,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m)、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二尖瓣瓣环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单个核细胞中瘦素受体和胃饥素的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S组患者舒张晚期A波流速峰值(A)显著升高,舒张早期E波流速峰值与舒张晚期A波流速峰值比值(E/A)、Sm、Em、Em/Am显著减低(P<0.01~0.001);外周血单核细胞瘦素受体和胃饥素的mRNA表达均显著减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瘦素受体mRNA表达与A、E/A 、Sm、Em、Em/Am显著相关(P<0.05);胃饥素mRNA 表达与Em和Sm显著相关(P<0.05~0.01);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A与瘦素受体mRNA表达具有数量依存关系,提示MS患者瘦素受体mRNA表达下调是心脏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m与胃饥素mRNA表达具有数量依存关系,提示胃饥素mRNA表达下调是左室早期收缩功能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瘦素受体和胃饥素mRNA表达下降可能是MS患者左室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2.
背景与目的:最新研究报道,西妥昔单克隆抗体(单抗)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降低了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死亡率.为探讨西妥昔单抗在鼻咽癌中的作用,本研究初步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方法: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12例.西妥昔单抗与放疗或化疗或同步放化疗同时使用,用法:西妥昔单抗第1周初始剂量为400 mg/m2,以后每周维持剂量为250 mg/m2,共8周.初诊或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给予鼻咽部GTV处方剂量D6 975 cGy/31次,6.2周完成.对鼻咽癌转移灶姑息放疗,予转移灶外照射D3 000 cGy/10次,2周完成.结果:2例放疗后多脏器转移患者因病情进展而停用西妥昔单抗,2例初诊鼻咽癌因西妥昔单抗引起的Ⅲ级舌黏膜反应而停药,2例因Ⅲ级皮疹延迟用药1周,余6例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西妥昔单抗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甲沟炎、黏膜反应、疲乏等.10例鼻咽部调强放疗同时使用西妥昔单抗的患者中,5例出现Ⅲ级口咽黏膜反应,其中4例同时出现Ⅲ级舌黏膜反应.全组完全缓解7例(58.3%),部分缓解3例(25.0%),疾病稳定2例(16.7%).中位随访14个月,2例死亡,10例存活且肿瘤无进展.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有效,但联合鼻咽部调强放疗时少部分患者出现较重的舌黏膜反应,影响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需进行进一步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3.
46例首诊伴远处转移鼻咽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initially di-agnosed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5 to December 1998, 46 NPC patients with distant metastases were treated in Fujian provincial cancer hospital. Among these pa-tients, 43 were single site metastasis and 3 were multiple sites metastases;The site of metastasis were 19 pa-tients in the liver, 11 in the bone, 7 in the lung, 1 in the brain, 6 in mediastinal nodes and 6 in axillary lymph nodes. All patients received standard radiotherapy to the primary site and cervical node region with a median dose of 72 Gy. Forty-one patients (89%) received 1-5 cycles chemotherapy (cisplatin and 5-flu-orouracil), and 23 (50%) received palliative irradiation to the metastatic site.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20 months. The 1-, 2-, 3-year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66%, 47%, 30% and 19%, respectively. Irradiation to the metastatic sites and KPS were the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Pa-tients with palliative irradiation to the metastatic site had longer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out (39 months vs. 13 months, X2=8.63, P=0.012). Patien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status (KPS≥80) had better outcomes thanthose with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26 months vs. 12 months, X2= 3.95, P=0.035) . Conclusions Active therapy may prolo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initially diagnosed metastatic NPC,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have good performance status. Under systematic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to the primary site and supportive care, the palliative irradiation to the metastatic site may also yield a good result.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研究PSGL-1缺失对遗传基因工程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并检测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GFBP-6、TNF-α和MIP-1γmRNA表达水平。方法 用血常规检测方法检测正常C57/BL/6小鼠和PSGL-1基因缺失的基因工程小鼠(PSGL-1-/-小鼠)的外周血中血常规的差异;其次,提取两种鼠的血液的mRNA,逆转录为cDNA,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C57小鼠与PSGL-1-/-小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 TNF-α和MIP-1γmRNA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C57小鼠相比,PSGL-1-/-基因工程小鼠在12周龄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P<0.05)、淋巴细胞(**P<0.01)和白细胞细胞(***P<0.001)总数显著增加炎症因子TNF-α以及MIP-1γ表达增加(P<0.05)。结论 PSGL-1的缺失改变了小鼠细胞因子并影响了外周血的血细胞组成,MIP-1γ和TNF-α炎症因子上调,有可能影响了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6.
网络构建技术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基础技术,也是核心技术。通过整合来源于实验、数据库和计算预测等的包含药物、疾病及生物分子等在内的用于网络构建的相关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构建技术进行药物作用相关、疾病相关和生物分子相关的网络模型构建,尤其对于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复杂疾病分子网络的构建,为进一步重要靶标的辨识、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的阐释、指导药物开发,以及药物重定位等打下基础。本文就网络药理学研究相关的药物组网络、疾病组网络和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等的构建及其可视化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超声及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硬化性腺病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2年11月29个硬化性腺病的影像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超声、乳腺X线摄影及病理表现。结果:超声检查肿块27个,主要表现为≤2cm,形态不规则、无血流、无后方声影,其中10个病灶边缘模糊或成角或伴后方声影.误诊为恶性,病理见纤维增生及间质硬化;超声表现正常1个。乳腺X线摄影肿块10个,主要表现为〈2cm、形态规则、边缘清楚或部分被遮蔽、等密度,病理组织成分多样,纤维组织透明变性为主,边界清楚;微钙化1个,为小圆形簇状分布;X线表现正常5个。结合超声及乳腺X线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75.86%(22/29),无漏诊病例。结论:结合超声及乳腺X线检查,可以提高硬化性腺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诊断乳腺癌及其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临床拟诊为乳腺癌并行18F-FDG PET/CT检查17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70岁,平均52岁.患者均无远隔转移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未接受过肿瘤相关治疗,且均不在妊娠、哺乳期.所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7例患者中共发现乳腺癌病灶18个,其中15例16个病灶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1例为黏液腺癌,18F-FDG PET/CT诊断阳性17个,阴性1个,SUV值1.4~19.6,平均SUV值为6.02.对于区域淋巴结,手术共切除淋巴结209个,其中8例患者共66个淋巴结转移,占31.6%,18F-FDG PET/CT检查中5例患者共27个可疑转移淋巴结,占40.9%.1s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0.10%,特异度为100%,诊断准确度为81.34%,漏诊率为59.9%,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100%、78.57%.结论:18F-FDG PET/CT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评价区域淋巴结状态,18F-FDG PET/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干预对妇女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选择合肥市某妇幼保健站进行体检的妇女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入选对象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施加3个阶段的健康教育.基线于妇女产后42天时建立,以自编式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基线信息,随后对观察对象随访1年.产后体重恢复情况分别于42天、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测量5次,计算各时点体重与孕前、基线体重的差值.随访期间填写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在每个随访时点上的体重减少值大于对照组,与基线比各时点体重减少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阶段干预组体重滞留值均小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产后1年体重滞留为(2.68±4.30)kg,肥胖率是18.7%;对照组体重滞留是(3.17±4.19) kg,肥胖率为25.4%.干预有助于提高产妇健康知识水平.结论:本研究发现干预在减少产后妇女体重滞留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制定更加全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提高干预效应.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7(cdc7)在银屑病角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dc7在人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并预测其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将Hacat细胞分为Hacat组、Hacat+白介素-22(IL-22)50 ng/mL组、Hacat+IL-22 100 ng/mL组、Hacat+IL-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