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CD73+表达率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筛选影响患者复发的因素;采用聚类分析和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分析不同CD73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 108例患者的复发率为23.15%(25/108);男性、体质指数(BMI)<20 kg/m2、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高危遗传学风险、β2-微球蛋白(β2-MG)≥3.5 mg/L、p53基因缺失、CD73+均是导致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维持治疗是保护因素(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复发高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和低风险组(CD73+表达率<40%),复发率分别为37.50%(15/40)和14.71%(1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疗效。方法: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2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以氟马替尼治疗,对照组予以伊马替尼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QT-PCR法检测患者BCR-ABLIS转录水平,进行分子学反应评估,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部分分子学反应(EMR)分别为53.3%和60.0%,高于对照组的21.9%和28.1%,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33.3%和50.0%,高于对照组的9.4%和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皮疹、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早期分子学反应优于伊马替尼,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58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30例采用不加改良的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通畅率:治疗组为85.7%,对照组为60.0%(P<0.05).结论 改良的中心静脉导引流胸水不易引起阻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APP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例难治性MM接受CAP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地塞米松)治疗,疗效采用EBMT标准评价,不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毒副作用的分度标准评价。结果:5例中4例有效,其中2例近似完全缓解。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合并感染。结论:CAPP方案对难治性复发性MM有效,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5.
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09-2009-12利用地塞米松40 mg×4 d冲击治疗ITP患者40例。结果根据出血症状及血小板上升情况,并根据并发症如合并感染,安全性,与传统的治疗(地塞米松10 mg×7 d)相比,均有明显的优势。血小板上升迅速,出血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安全性提高。结论短程地塞米松40 mg×4 d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缩短疗程,起效快,缩短了危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人体的危害降低,值得推广,可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淋系分化抗原表达的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剔除M3)的诊断、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方法:根据FAB亚型和免疫标志将AML患者分为伴淋系相关抗原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Ly+AML)和不伴淋系相关抗原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Ly-AML)两组。结果:78例AML中Ly+AML占46.2%(36例),Ly-AML占53.8%(42例),两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AML对于常规诱导方案不敏感,CR率低,复发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兼顾ALL的方案可提高疗效,应用中大剂量Ara-c可延长生存期。结论:免疫分型对AML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Ly+AML诱导治疗应兼顾淋系和髓系,缓解后宜行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ixed acute leukemia, MAL)的治疗缓解率低,复发率高,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或阿克拉霉素和小剂量阿糖胞苷的预激化疗方案治疗MAL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8例MAL患者,男5例,女3例,采用预激方案治疗.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10mg/(m2·d),第1天至第14天,每12h皮下注射;阿克拉霉素20mg/d,第1天至第4天,静脉输注.或高三尖杉酯碱1mg/(m2·d),第1天至第7天,静脉输注;G-CSF 100~200μg/(m2·d),第1天至第14天,皮下注射.结果 4例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75%.治疗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及发热等,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预激方案治疗MAL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8.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伴发真菌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IFI)31例并分为两组,A组17例,予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注射2 d后改口服液续贯治疗,B组14例,予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注射14 d后改口服液续贯治疗。结果A组与B组IFI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4.7%和64.3%。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者应用改良伊曲康唑方案治疗有效,节约了医疗费用,其抗感染疗效与免疫力恢复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