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1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1/3,其中8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出血多为单发,多发性出血在临床上甚为少见,现将我院2005年9月~2007年2月收治的2例脑内多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2.
p53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的基因序列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洁  董福生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0):777-779
目的 检测腺多形性腺瘤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碱基突变,探讨该瘤的发生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从手术标本中选择涎腺多形性腺瘤1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及DNA核酸序列测定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7例第7外显子异常者。3例第8外显子阳性者。5例第7外显子SSCP(其中3例第8外显子SSCP也呈阳性)的肿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结果 发现SSCP阳性的肿瘤相应的外显子碱基序列已发生变化。第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制备兔抗人木糖基转移酶(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DNAssist软件分析XT-I蛋白的抗原表位,从中选择优势抗原表位,通过引物优化设计,PCR拼接并扩增相应区域DNA片段,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转化大肠杆菌ER2566,获得融合表达产物。将纯化的可溶性蛋白GST-XT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间接法测定效价。GST柱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采用Westem blot法鉴定该抗体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结果:确定XT-I的N端氨基酸序列QKHQPELAKKPPSRQKELLKRKLEQQEKGKG(175-205)为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表达融合蛋白GST-XT,并以其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抗X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证实其效价高达1:64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可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细胞株ACC-M中表达的XT-I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获得具有高特异性的兔抗人XT-I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涎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蛋白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提供了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84.
p53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许多人类肿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p53基因突变。既往研究提示.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结合DNA核酸序列测定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0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颊癌)及10例颊粘膜白斑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以揭示颊癌p53基因突变与吸烟、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基因突变的机制对颊癌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学 DNA分析 (FCM)对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5 0例良性涎腺多形性腺瘤、18例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和 10例正常涎腺石蜡包埋组织的 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 ,分析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 DNA皆为二倍体 ;良性涎腺多形性腺瘤 DNA二倍体率为 84 % (42例 ) ,异倍体率 16 % (8例 ) ;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分别为 6 1% (11例 )、39% (7例 ) ,与良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FCM诊断良、恶性涎腺多形性腺瘤具有一定价值 ,其应用应与形态学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 p5 3基因突变。 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 (PCR -SSCP)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14例多形性腺瘤中有 11例出现PCR -SSCP异常电泳带 (阳性率 78.6 % )。突变部位分布在第 5~ 8外显子 ,其中第 5、6、7、8外显子的阳性例数分别为 2、6、7、3例。在 11例阳性肿瘤中有 2例肿瘤同时出现 3对外显子 (第 6、7、8外显子 )异常 ;3例肿瘤同时出现 2对外显子(第 6、7和 7、8外显子 )异常。结论 ①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 p5 3基因的第 5~ 8外显子均有突变 ,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外显子 6和 7;②在阳性的肿瘤中约有半数出现多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87.
背景:目前牵引器的发展趋势为由外置式向内置式,由手动加力向自动化加力,由一维向多维发展。 目的:研制、开发一种具有口内型及口外型下颌骨延长器优点的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骨延长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的研发于2004-10/2005-12由河北医科大学厚朴口腔种植中心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共同完成。动物实验于2006-06/2007-06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动物实验场完成。 材料:自行设计研制的组合式单侧下颌骨延长器由固位臂、固位臂连接杆、导向杆及调节螺杆组成;组合式双侧下颌骨延长器由中心镙杆,导向杆,水平杆和固位臂组成,最大延长量35 mm。 方法:12只健康生长期山羊按牵张后稳固时间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固定1周组,固定2周组,固定3周组和固定4周组,每组3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0.5 mm/次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分别于固定期第1,2,3,4周处死4组动物(处死前6,12 d给予四环素口服),摄双侧下颌骨俯位片,留取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动物术后牵引器稳定情况;上、下颌咬牙合关系,两侧颞下颌关节及新生骨区域各层软组织愈合情况;光镜观察不同时期新生骨组织组织学特点;四环素荧光染色观察新骨生成的速度;扫描电镜观察固定4周组动物髁状突软骨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研制了具有口内、口外下颌骨牵引器优点的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动物实验观察下颌骨延长量为(8.90±0.52)mm;新骨由骨断端向牵张中央区域生长,颊舌侧隆起,色泽稍暗,表面稍粗糙,中央部位稍软。下颌骨侧位X射线平片显示,牵引间隙影像密度随固定时间延长逐渐增高;术后4周,牵引间隙中心可见小块锯齿状透射区。组织学观察:固定期1周时,牵引间隙内为大量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截骨线两端边缘处可见少量针状新生骨小梁;随固定时间延长,骨小梁增粗、钙化;至固定期4周时,牵引间隙内可见较完整的编织骨,新生骨小梁改建活跃,排列与牵引方向一致。四环素荧光染色观察:随固定时间延长,荧光带连续性增强,亮度增高。髁状突表面被覆光滑纤维软骨组织,扫描电镜可见髁状突软骨表面有浅波纹状结构,凝胶状物覆盖完好,表面可见细小点线状结构。 结论:组合式下颌骨延长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可成功延长下颌骨,成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8.
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上气道改变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影响。方法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缩患者 36例 ,正常生长发育期儿童 3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及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正常组相比口咽腔气道段 (U -MPW ,PAS)明显小于正常组 (P <0 .0 5 ) ;舌骨位置明显偏低偏后 (P <0 .0 0 0 1)。结论 生长发育期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口咽腔气道段结构性狭窄 ,舌骨后下移位 ,为儿童期预防和治疗上气道结构性狭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正常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及周围结构X线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0sA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上气道狭窄和阻塞引起的,随着对OSAS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认识到上气道结构和颅面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正常颅颌面人群上气道形态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FRⅢ功能矫治对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上气道间隙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功能性伴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3例为治疗组,平均9.8岁;正常23例对照组,平均10岁;两组均为男10例,女13例。治疗组采用FRⅢ功能矫治,对照组采用观察,平均时间为10个月。分别拍摄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测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和正常组相比FRⅢ功能矫治后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显著变小(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FRⅢ功能矫治对上气道软腭尖后气道间隙有影响,其余上气道间隙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