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6篇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200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最为接近。结论联合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更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与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比例为1: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联合基因治疗剂量配比。  相似文献   
32.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间断胸痛2个月,加重3 d"于2017年6月7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个月前患者重体力劳动时出现胸痛,向左上肢放射,每次持续10~15 min,休息可缓解。入院前3 d胸痛程度加重,频率明显增加,持续时间超过30 min,未及时就诊。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妹妹30岁时猝死,原因不详。查体:血压112/71 mm Hg  相似文献   
33.
正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3%,每3位中国成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而且高血压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每4位死亡中就有1位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可以使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导致脑卒中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只有及早发现并进行早期规范治疗,才能保护重要脏器免受高血压的损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4.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种长度介于15~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在生物体内拥有复杂的调控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全身多种疾病均可导致micro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其同时在疾病的病理生理进展和转归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临床中持续的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直径明显扩大,长期的心房颤动维持状态易致心房结构重构.心房纤维化(atrial fibrosis)不但是心房结构性重构的标志性改变,更是心房颤动产生和维持的基础.MicroRNA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心房纤维化的进程,维持与平衡心房组织的代谢活动.本篇综述中,我们将从microRNA的角度来探讨心房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归纳microRNA对心房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与相关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CMRI)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因心力衰竭入院、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小于50%且合并CLBBB的患者13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及LVEF匹配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CMRI检查,比较CLBBB对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心电图中QRS波时限明显宽于对照组[(147.5±13.1)ms比(108.7±16.9)m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173.8±23.1)ml比(247.9±60.7)ml,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02.6±19.8)ml/m~2比(147.5±38.3)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123.1±18.7)ml比(188.2±57.1)ml,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73.1±17.0)ml/m~2比(112.3±36.2)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1±5.0)mm比(66.8±6.5)mm,P0.001]、右心房面积[(15.7±6.0)cm~2比(20.5±6.2)cm~2,P=0.037]均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最大室壁厚度高于对照组[(8.3±1.4)mm比(7.2±1.1)mm,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LBBB可能参与了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下降,这种继发因素相关的心力衰竭,左心室扩张不如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显著,并且左心室壁厚度并不薄。  相似文献   
36.
心力衰竭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八年制医学生见习时间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学习更多的临床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在临床心力衰竭见习带教中,采用典型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引导的CBL教学模式,很好的调动了八年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7.
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专科培养,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八年制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扎实,但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不平衡,拥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八年制医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保证并提高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学习质量倍受人们的关注。结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学习的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培养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根据其中的问题,提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明确心内科的专科特点,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团结协作,注重教学相长以及循征医学证据等解决方案,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对血脂水平及辛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血脂异常患者369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对其中211例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mg/d治疗,4周后测定血脂变化值,分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基线血脂及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血脂异常患者3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国北方血脂异常患者中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II基因型22.5%,IV基因型50.0%,VV基因型22.5%。②不同基因型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周后,II基因型患者三酰甘油下降最多,IV基因型次之,VV基因型下降最少。IV基因型比II基因型的总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27mmol/L(P=0.01),VV基因型比II基因型的三酰甘油降低值减少了0.40mmol/L(P<0.01)。IV+VV基因型比II基因型的总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31mmol/L(P<0.01)。③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混杂因素的影响作用后,II基因型患者服药4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较多,IV+VV基因型下降较少。IV+VV基因型比II基因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27mmol/L(P=0.03)。而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在不同基因型患者中差异不明显。④基因型频率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不同基因型间基线血脂和服药后血脂变化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和基线血脂以及服药后血脂变化的标准回归系数(β)大小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的II基因型携带者对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的反应最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北京地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他汀类药物调脂效应个体化差异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其分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0年12月至2003年1月入院的141例经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测定白细胞水平及分类,随访46.2±6.6个月,以是否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63例和无事件组78例),评价白细胞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中共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55例,死亡8例.在调整了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尿酸及既往心肌梗死史等因素的影响后,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正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31,95%可信区间(CI)为1.15~1.49.事件组的单核细胞计数略高于无事件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5)×109比(1.3±1.5)×109,P<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尤其是单核细胞计数,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0.
正1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概述PCSK9既往又被称为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转化酶(neural apoptosis-regulated convertase-1,NARC-1),于2003年由Seidah等[1]首次发现,为蛋白转化酶(proprotein convertase,PC)家族的第9个成员。人类PCSK9基因定位于1p32,长度约22 kb,包含12个外显子及1个内含子,编码由692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该糖蛋白含有信号肽、前结构域、枯草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