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64篇
  2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12月~2006年8月接受PCI的77例左主干病变的病例资料,2006年8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即刻成功率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0.5~54(12.95±10.31)个月,其中1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支架内无狭窄;20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例术后30天出现支架内亚急性血栓;10例分别在1~12个月造影时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其中4例发生在左主干支架内,其余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远端,并分别进行了处理。其余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1例复发心绞痛,接受药物治疗。结论对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分叉病变52处,定量分析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和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斑块分布弧度。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PCI术后分支斑块负荷的相关因素。对术前分支斑块负荷>50%(n=15)和<50%(n=37)这2种情况进行术后结果比较。结果:定量分析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0±13.21)%∶(52.81±12.20)%,P>0.05],分叉近端斑块偏心指数明显低于分叉远端[(1.86±0.64)∶(9.52±2.78,P<0.01],分叉近端斑块弧度明显大于分叉远端[(357.15±12.02)°∶(233.33±45.91)°,P<0.01]。分叉远端斑块与分支的角度为(143.2±33.6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分支斑块负荷与术前分支斑块负荷、分叉近端斑块负荷正相关,与分叉角度、分支/主支直径负相关。术后分支斑块负荷在术前分支斑块负荷>50%者明显大于<50%者[(89.20±5.66)%∶(42.60±18.12)%,P<0.01]。结论:血管分叉改变了斑块的分布模式,分叉近端斑块向心性分布,而分叉远端斑块偏心性分布。分叉远端斑块主要分布在分叉嵴的对侧壁。术前分支斑块负荷大、分叉近端斑块负荷大,分叉角度小、分支/主支直径小,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闭塞的可能性大。分支开口斑块负荷>50%较<50%术后闭塞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 6 4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经验 ,对手术治疗 2 1例、非手术治疗 4 3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非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组 ( P<0 .0 1 )。结论 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非手术治疗明显优于早期手术治疗 ,在非手术治疗中需 CT监测胰腺坏死范围的变化和中转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5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王禹 《中国循环杂志》2006,21(4):317-32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往往被忽视,未予充分重视。目前,OSAS和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者合并的发病率远远超过单一发病率。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OSAS可导致高血压。本文对OSAS与高血压的相关性、OSAS相关高血压的特点、OSAS相关高血压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最新进展、OSAS的治疗策略以及治疗OSAS对血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5.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完全血运重建的中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对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接受PCI治疗的14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基线特征、PCI操作特点、住院期间事件和6个月以上中远期预后事件。分析高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两组间临床、介入治疗、院内事件及中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145例患者中53例(36.6)进行了完全血运重建,92例(63.4)进行了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多支病变和tandenm病变显著增多(94.6vs.50.9,P〈0.01;1.06±0.91vs.0.50±0.61,P〈0.01),SYNTAX积分也更高(27.46±15.65vs.13.80±8.90,P〈0.01);PCI病变成功率和操作成功率均显著下降(91.4vs.100.0,P〈0.05;88.7vs.100.0,P〈0.01)。然而两组间临床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较完全血运重建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比例显著升高(17.4vs.7.5,P〈0.05),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血运重建并非中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348;95CI:0.183~78.124;P=0.1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无MACCE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P=0.15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难度更大、手术风险更高,而不完全血运重建并未增加远期MACCE的发生率,辅以药物治疗可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的 研究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150例诊断为冠心病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患者的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支数和狭窄程度,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合并症(72.7%),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66.9%),病变血管平均3.08支/人.冠状动脉重度以上狭窄58.1%.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脑梗塞在不同病变支数分组中差异显著(P<0. 05).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与危险因素的数量有关(P<0. 05).结论 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脑梗塞是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7月~2006年9月,共70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抽吸器组3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情况从同期急诊介入治疗的ACS患者中选取35例条件相匹配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资料、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结果抽吸器组支架直接置入率高(P=0.009),远端栓塞发生率低(P=0.046),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计数值小(P=0.004),心肌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高(P=0.04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抽吸器组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住院期间和中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CS患者中,急诊PCI时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器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微灌注,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9.
患者女性,56岁,因活动后胸闷伴晕厥2个月加重5d入院.2006年因患周围性肺癌(小细胞肺泡细胞癌)行右侧肺上叶切除术,术后行化疗及中纵隔放射治疗20余次.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  相似文献   
60.
目的: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探讨乳酸延长局部组织酸中毒能否模拟后适应发挥有效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损伤组、后适应组和乳酸组,每组18只.测定再灌注10 min后右心房血浆pH值,并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分别测定心肌酶活力、心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心肌组织线粒体吸光度,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线粒体调控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10 min后乳酸组与后适应组右心房血浆pH值相似(P>0.05).再灌注1 h后乳酸组和后适应组同再灌注损伤组相比均显著抑制了线粒体吸光度的降低(P<0.05),但再灌注6 h后乳酸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5).乳酸组和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未改变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Bcl-2和Bax的表达上乳酸组虽优于再灌注损伤组(P<0.05),但同后适应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乳酸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心肌酶活力、凋亡指数和心肌梗死面积,但凋亡指数仍显著高于后适应组(P<0.05).结论:乳酸可以部分模拟后适应带来的保护效应,局部酸中毒的短暂延长可能只是后适应最上游触发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