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伏隔核壳部(NAc-sh)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摄食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取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高脂饮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6个月后取24只肥胖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Ac-sh高频DBS刺激组(简称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2只.分别在双侧NAc-sh植入刺激电极固定装置.术后30 d大鼠进食完全恢复后,两组各选取进食量稳定的大鼠10只植入电极行刺激(电压3.0V,波宽100μs,频率180 ~ 200 Hz)或假刺激,并于刺激或假刺激前后断尾取血,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外周血胃促生长素、瘦素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结果 刺激组大鼠刺激开始摄食量即较刺激前明显下降(P<0.05),刺激后血清瘦素和神经肽Y的浓度较刺激前明显下降[瘦素:(20±10) pg/ml对比(32±10) pg/ml;神经肽Y:(926±299) pg/ml对比(1302±287)pg/ml,P值均<0.05],胃促生长素的血清浓度较刺激前明显增加[(1 603±848) pg/ml对比(1 066 ±310) pg/ml,P<0.05),而假刺激组刺激前后进食量及胃促生长素、瘦素、神经肽Y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sh高频电刺激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摄食量,外周血激素的变化可能与外侧丘脑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2.
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同种异体松质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从2013年11月至2017年8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30例颌骨囊肿患者。颌骨囊肿刮治术后,对遗留的骨腔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入修复,观察术后伤口及骨腔愈合情况。结果上颌骨囊肿植骨20例,无1例发生感染。下颌骨囊肿10例,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1例拆线后伤口裂开。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小块植骨修复颌骨囊肿摘除后骨缺损,对于上颌骨囊肿效果良好,建议推广使用。对于下颌骨囊肿,伤口感染风险高,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本研究利用正常萌出尖牙的根尖位置确定牙弓形态, 确定阻生尖牙与正常萌出尖牙根尖位置的差异, 并试图确定唇腭侧阻生尖牙的根尖位置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1例正常未萌出的尖牙、19例腭侧阻生尖牙、16例牙槽窝阻生尖牙、25例唇侧阻生尖牙。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图像, 利用Planmeca Romexis 3D软件确定根尖的X、Y、Z坐标。通过在腭平面上投影, 将获得的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 对转换后的二维坐标进行处理, 一元二次项函数拟合绘制根尖弓形图。结果 4组根尖弓形图分布不同。腭侧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有明显差异(P<0.05);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与对侧非阻生尖牙的位置无差异(P>0.05);腭侧组与牙槽窝组、唇侧组的阻生尖牙位置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组与牙槽窝组的阻生尖牙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平均距离最远5.60 mm, 阻生尖牙根尖分布更倾向于第一前磨牙根尖的位置。结论 未完全钙化的未萌出牙齿在随后正常萌出中呈现出正常的根尖弓形。阻生尖牙根尖距离弓形的距离远于非阻生尖牙, 腭侧组的阻生尖牙根尖分布与其他阻生尖牙组不同。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将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的变化。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依从性、生活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提升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应高度重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疏导负向情绪,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与情绪平衡在日常压力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改善青少年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9月采用青少年压力生活事件量表、儿童青少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汉化版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黑龙江省某中学1 153名初中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首先通过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抑郁症状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心理韧性与积极/消极情绪在日常压力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1 153名初中生中共有抑郁症状474例(41.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经历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9.71、13.89,P<0.05);日常压力和消极情绪得分越高,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风险越高(OR=1.03,95%CI:1.02~1.04;OR=1.12,95%CI:1.10~1.14),而积极情绪则是缓解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4,95%CI:0.92~0.96);心理韧性和积极、消极情绪在日常压力和青少年抑郁水平之间独立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86.
如何对精神障碍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已有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最新版本为DSM-5;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中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相似文献   
87.
骨关节病、创伤性关节炎等均可造成关节软骨的破坏。由于软骨再生能力非常有限.软骨缺损修复一直是一个难题。多年以来,利用软骨移植、骨膜移植、软骨细胞移植等都未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供体来源有限、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易退化等缺点,临床上不能广泛开展。关节形成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但该术创伤大、费用高、存在感染、植入关节松动等远近期并发症,因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技术的发展为软骨修复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慢性心衰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显示仍有30%左右的患者无反应。本文综述了影响CRT疗效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阐述了优化CRT疗效的策略,包括优化适应证、优化左室导线植入部位、术后CRT参数的程控优化、药物优化以及采用新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生物钟基因Bmal1调控T型钙离子通道(T?type calcium channel,TTCC)对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缩窄术(TAC)构建C57BL/6J小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CHF),设定假手术对照组(CON)及TTCC抑制剂米贝拉地尔(MIB)治疗组(CHF+MIB)。使用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小鼠心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心肌TTCC表达。使用程序性电刺激(PE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VA),采用WB及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心肌组织Bmal1、TTCC昼夜节律变化及关系。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揭示Bmal1调控TTCC的分子机制。结果:与CON组相比,CHF小鼠心脏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心腔扩大且伴有明显心肌肥厚,心肌中TTCC表达量明显增加,行PES检测发现CHF小鼠VA发作率明显增加,且有昼夜节律差异,使用MIB可一定程度降低CHF小鼠VA的发生。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提示CHF小鼠心肌中Bmal1及TTCC表达呈昼夜节律性变化,ChIP检测提示Bmal1可直接结合到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结论:CHF小鼠中,TTCC通道重新高表达且呈昼夜节律性,使用MIB可降低CHF小鼠VA发作,Bmal1可通过直接结合TTCC启动子区域的E?box位点调控TTCC的转录。  相似文献   
90.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软骨缺损修复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实验以聚乳酸为载体,拟进一步验证骨髓单个核细胞与多孔乳酸混合物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清洁级3至4个月龄家兔3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3.0 kg。②实验过程及分组:参考文献制备多孔乳酸载体,抽取5只家兔骨髓,分离液分层,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制备细胞-多孔乳酸混合物。取家兔25只随机分为3组,即细胞-多孔乳酸组17侧膝关节,缺损中植入细胞-多孔乳酸混合物;空白多孔乳酸组17侧膝关节,缺损中植入空白多孔乳酸混合物;未处理组16侧膝关节,缺损不作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术后4,8,12周麻醉状态处死动物,进行大体及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实验过程家兔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21只42膝。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细胞-多孔乳酸混合物组标本缺损处修复组织的色洋呈乳白色,但与周围正常软骨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空白多孔乳酸混合物组与未处理组缺损处充填物的色泽与周围软骨组织类似,表面平坦,但边界仍清晰可辨。②组织学评分:术后4,8,12周,细胞-多孔乳酸混合物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利用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多孔乳酸混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缺损均由类透明组织修复,表明其对关节软骨具有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