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协助医生做出合理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39例术前胸部CT诊断为临床Ⅰ期,并通过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建模组病例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验证组病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已有的两组数学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以及病理类型是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数学预测模型为:N2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ex/(1+ex),其中x=-2.983+(0.456×肿瘤直径)+(1.753×位置)+(1.787×病理类型)-(0.032×年龄)。 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预测值和观察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 0.710~0.784)。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与VA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 0.715~0.839),高于VA模型0.677(95%CI: 0.604~0.744)(P=0.04)。与Fudan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0.837(95%CI: 0.760~0.897), 高于Fudan模型0.766(95%CI: 0.681~0.837)(P<0.01)。 结论:本研究对术前CT检查判断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建立了N2淋巴结转移的数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高于现有的其他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纵膈淋巴结的分期检查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2.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4月~2009年11月完成的24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全组中2例(8.3%)因为胸腔内粘连重,叶间裂分化差或肺门处严重粘连并有大量迂曲扩张的血管,镜下处理困难而中转开胸行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余2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切除范围包括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13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1例。手术时间(173.6±57.1)min(80~280min),出血量(173.9±65.9)ml(50~300ml),术后带管时间(6.1±3.8)d(2~19d),术后住院时间(8.6±3.9)d(4~22d)。术后病理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改变。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4例,均为肺持续漏气7d,引流7~19d后自愈拔除胸腔引流管。全组随访1~31个月,平均13.7月,其中13例12个月。15例(62.5%)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7例(29.2%)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8.3%)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EBUS-TBNA检查的73例不伴肺内异常的单纯纵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行外科手术活检或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诊。结果:本组73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后60例获得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病变23例,良性病变37例,确诊率82.2%(60/73)。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23/24),100%(49/49)和98.6%(72/73)。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单纯纵隔病变,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4.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恶性概率相关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判断SPN良恶性的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371例(A组),其中男197例、女174例。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吸烟史及吸烟量、既往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空洞共17项临床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SPN病理性质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数学预测模型。另外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62例(B组)以验证本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A组371例SPN中良性142例(46.9%),229例恶性(5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吸烟量、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以及肿瘤最大径在良、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直径、肿瘤家族史、毛刺、钙化、边界清楚等6项因素在良性和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判断SPN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SPN良恶性预测数学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ex/(1+ex),x=-4.496+(0.07×年龄)+(0.676×直径)+(0.736×毛刺)+(1.267×肿瘤家族史)-(1.615×钙化)-(1.408×边界),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点T=0.463,利用B组数据验证该公式对SPN良、恶性判断的灵敏性为92.5%,特异性为81.8%,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85.7%。本组数学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8±0.054。结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边界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逻辑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国人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高拷贝的发生率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236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制作成组织微阵列,使用Vysis公司的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检测EGFR基因拷贝数.结果 193例标本得到结果 ,检测到EGFR基因高拷贝81例(占42.0%),其中42例(21.8%)为高多倍体,39例(20.2%)为基因扩增.其发生与病理、分期、性别、吸烟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与患者的1-3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 国人肺癌中EGFR基因拷贝数的分布情况与西方人类似,与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6.
T2交感神经链夹闭术与加切断术治疗头面多汗症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T2交感神经链夹闭术与夹闭加切断术两种方法治疗头面多汗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8月将3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头面多汗症病人分2组,分别采取T2交感神经链单纯夹闭(单纯夹闭组12例)和T2交感神经夹闭加第2肋骨表面的交感神经链切断(夹闭切断组19例).所有病人术后定期接受电话问卷式随访.结果两组病人随访1~31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夹闭与夹闭切断组头汗有效率为92%与100%.夹闭组有2例,每例各一侧术后头汗改善差,二次手术行患侧T2交感神经链切断后,头面多汗消失;两组病人中重度代偿多汗发生率为83%与84%,均未出现眼睑下垂;两组总体满意度优良者分别为92%和95%.结论T2交感神经链夹闭加切断较单纯夹闭治疗头面多汗症,疗效更加稳定,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与程度,是手术治疗头汗症更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与开胸肺叶切除对比,探讨全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接受肺叶切除的165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VATS组41例,开胸组124例.对比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近期情况.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术前主要合并症、肺功能、手术切除的肺叶、术后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与开胸组相比,手术时间(195±57)min对(224±54)min(P<0.05);术中出血(227±153)ml对(349±158)ml(P<0.05);淋巴结清扫组数4.1±1.3对4.5±1.5(P<0.05);术后胸引流总量(1595±1038)ml对(1828±1074)ml(P<0.05);术后肺炎发生率4.9%对12.1%(P<0.05);1年无瘤生存率Ⅰ A期均为100%,ⅠB期分别为90.0%和91.3%(P>0.05);住院费用(4.6±1.1)万元对(3.5±1.1)万元.结论 两种术式在治疗早期肺癌具有相似的完全性和彻底性,VATS肺叶切除术较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略短,术中出血略少,术后肺炎发生率略低,但平均住院费用略高.  相似文献   
28.
应用自体肺叶再植治疗中心型肺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肺叶再植进行中心型肺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本组共6例患者。其中2例采用双袖状右上中肺叶联合切除术,因总支气管或肺动脉吻合张力过大,切断下肺静脉再植于上肺静脉残端,保全了右下肺叶。4例因肿瘤跨越斜裂侵及下叶边缘,先作根治性全肺切除术,体外肝素盐水灌注并从离体标本中摘取可保留的下肺叶再植于胸腔内。结果 随访至2000年10月,3例患者已分别存活41、9和6个月,生活质量良好;1例术后19个月肺癌复发,23个月死亡;1例术后19天死于支气管胸膜瘘、张力性气胸;1例术后42天因肺动脉支气管胸膜瘘作再植肺叶切除,14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 对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全肺切除的Ⅲ期上叶中心型肺癌患者,自体肺叶再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能保全肺组织的肺癌根治术式。  相似文献   
29.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手术指征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把握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时机,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中各种原因中转开胸的手术指征。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共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72例,男88例,女84例;平均年龄58.9岁。术后病理:原发性肺癌133例,肺转移癌或其他恶性肿瘤7例,良性疾病32例。病变位于右肺上叶46例,右肺中叶23例,右肺下叶31例,左肺上叶36例,左肺下叶36例。手术均通过3个切口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如镜下操作遇纵隔淋巴结粘连或转移、出血等特殊情况,则延长操作口至12~15cm,转为开胸手术。按肿瘤最大径分为最大径≥5cm组和最大径≤3cm组;再按是否中转开胸将患者分为中转开胸组和未开胸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全组手术时间185min,术中出血213ml。中转开胸13例,中转开胸率7.6%。其中淋巴结干扰9例,出血4例。开胸后完成肺叶切除12例,全肺切除1例。其中肿瘤最大径≥5cm组16例,手术时间187min,出血203.8ml;最大径≤3cm组98例,手术时间202min,出血231.3m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胸组13例,平均年龄68.7岁,实体瘤最大径23.8mm;未开胸组159例,平均59.3岁,实体瘤最大径27.8mm,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实体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结论淋巴结干扰和出血是主要的中转开胸的原因,肿瘤大小、叶间裂分化情况及胸腔粘连不是常见的中转开胸的原因。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3 cm peripher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Methods From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10,a total of 281 patients with NSCLC[152 men and 129 women,aged ( 60.31±12.13) years;≤ 3 cm in diameter]underwent lobectomy or partial resection with systematic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 in hospital .Clinical data included age,gender,symptoms,history and quantity of smoking history,history of tumor,family history of tumor,site,diameter,calcification,speculation,border,lobulation,traction of pleural,vascular convergence sign,cavity were collected compaired and analyzed.Singl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risk of occult N2 nodal involvement.Resul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seve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fleshless( OR:22.262),history of tumor(OR:5.485),diameter( 0R:3.788),density( OR;5.850),traction of pleural (OR:1.371),border ( OR:8.259) and cavity (OR:7.124) were risk factors.Conclusion Fleshless,history of tumor,diameter,density,traction of pleural and the border and cavity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alignancy in patients with ≤3 cm peripher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