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血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国内真正开展还不到3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镜下操作技术尚不熟练,对血管的处理心存忌惮.现总结我们关于血管处理的顺序、技巧及出血时处理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996年9月~2009年2月共施行电视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49例。手术通过3~4个胸壁小切口完成,镜下剥离摘除食管平滑肌瘤操作与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果42例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7例中转开胸(2例因胸膜腔致密粘连,3例因肿瘤〈1.0cm,胸腔镜下无法定位,2例因肿瘤较大并与食管黏膜粘连紧密)。手术时间平均90min(50~210min),肿瘤长径平均3.7cm(0.5~10.0cm),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43例随访1~73个月,平均27.1月,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安全可靠,可替代大部分常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肺癌相关基因LSCC3表达与肺癌分期,病理类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50对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的总核糖核酸(RNA),以人类小核糖体RNA(18srRNA)为内参照行半定量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LSCC3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结合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病理类型、pTNM分期、无瘤生存时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SCC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患者的性别(P>0.05)、病理类型(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病理分期(P>0.05)之间无明显相关;肺癌组织中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高于LSCC3基因低表达患者。结论LSCC3可认为是一个肺癌相关基因,并且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预后较低表达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明确邻近大气道肺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33例常规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影像学可疑肺癌患者,为明确肺内邻近大气道病变诊断接受EBUS-TBNA.对于经EBUS-TBNA检查后未能明确恶性诊断者,进一步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确证.结果 33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肺部恶性病变29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25例,小细胞肺癌4例;4例患者穿刺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恶性证据,其中3例经电视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证实为鳞癌,1例经胸腔镜手术证实为肺内炎性病变.本组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2%、100.0%和90.9%,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和25%.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邻近大气道临床可疑肺癌的肺内病变,EBUS-TBN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前期初步建立的国人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判断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后续连续145例SPN患者临床资料,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并与国外模型进行比较.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连续手术获得病理明确诊断的SPN 145例,其中男72例,女73例;平均年龄(59.4±12.2)岁.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吸烟史、吸烟量、戒烟时间、既往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空洞共17项临床资料,将所需资料代入相应模型中,分别验证国人模型与国外模型对SPN良、恶性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通过Hosmer-Lemeshow (H-L)检验判断各数学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并绘制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 AUC)检验其预测的鉴别度,判断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5例SPN中良性47例(32.4%),恶性98例(67.6%).应用国人数学模型预测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66.0%,阳性预测值为85.3%,阴性预测值为86.1%.H-L检验结果显示,3个临床模型的拟合均较好(P>0.05).国人数学模型的AUC为0.874±0.035,Mayo模型为0.784±0.041 (P =0.004),VA模型为0.754 ±0.041 (P =0.002),国人数学模型与国外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前者预测准确率最高.结论 前期建立的国人SPN良、恶性判断数学预测模型有较高临床价值,效果优于国外模型.  相似文献   
16.
应用纵隔镜手术诊断Ⅰ期胸部结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镜手术在Ⅰ期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7年6月60例临床拟诊Ⅰ期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X线片及CT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未见异常表现.以伴有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Ⅰ期胸部结节病的典型表现.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者33例,纵隔镜检查术后32例获得病理学证实,诊断准确率97%;1例为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7例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不典型Ⅰ期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纵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17例(63%),另有纵隔淋巴结结核6例,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以及小细胞癌各1例.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典型的Ⅰ期胸部结节病,其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一般不需要行纵隔镜等有创检查以获得病理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纵隔镜在仅以纵隔占位为表现的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纵隔镜在仅以纵隔占位为表现的胸部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2000年7月至2006年3月97例诊断不明的仅以纵隔占位为表现的胸部疾病病人行纵隔镜检查,其中行颈部纵隔镜69例,胸骨旁纵隔镜28例.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外,96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尽管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但若伴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下肢水肿、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症状,则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极大.前上纵隔病变以淋巴瘤(7/18例)、胸腺肿物(4/18例)、小细胞癌(4/18例)为主;中纵隔的病变以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11/37例)、结节病(9/37例)、小细胞癌(7/37例)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7例)为主;合并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纵隔病变以结节病(32/41例),小细胞癌(5/41例)和结核(3/41例)为主.结论 经纵隔镜行纵隔病变活检为仅以纵隔占位为表现的胸部疾病病人提供了安全精确的诊断方式,从一些特征性临床表现中可以获得对肿物性质的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8.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扶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的作用以及扶镜技巧。方法 2006年9月~2010年4月,我们完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29例。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非直视下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恶性肿瘤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84例,右肺中叶切除32例,右肺下叶切除65例,左肺上叶切除73例,左肺下叶切除66例,联合肺叶或全肺切除9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因淋巴结干扰、出血或肿瘤体积大等原因而中转开胸27例。手术时间(194.5±60.1)min(75~49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00 ml(20~1800 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7.4±3.4)d(1~22 d),术后住院时间(10.2±4.5)d(1~3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需要熟知手术步骤,了解术者操作习惯,实时调节镜头焦距和角度,以配合术者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9.
cNO-pN2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临床分期N0术后病理分期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6例中术前临床分期N0患者206例,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9 ~85岁,平均(62.3±11.1)岁。按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n0组(16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Pn2组(38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数据。结果 206例中肺叶切除203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肿瘤最大径明显小于Pn2组[(2.6±1.6)cm对(3.7±1.9) cm,P=0.001]。Pn0组肿瘤位于下叶者明显少于Pn2组(31.0%对50.0%,P =0.026)。两组腺癌比例无统计学意义(82.7%对73.7%,P=0.181),但Pn0组低分化癌比例明显低于Pn2组(19.0%对42.1%,P=0.002)。两组中转开胸率(7.1%对7.9%,P=1.000)、手术时间[(196.1±53.7) rmin对(208.6±56.8)min,P=0.202]、术中出血量[(253.2±247.9) ml对(279.0±183.3) ml,P=0.475]、术后引流时间[(7.7±3.2)天对(9.7±6.3)天,P=0.066]、住院时间[(10.6±4.6)天对(13.0±7.6)天,P=0.063]、并发症发生率(12.5%对21.1%,P=0.171)组间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1±1.2)对(3.3±1.1),P=0.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枚数少于Pn2组[(9.9±6.8)对(12.7±8.4)枚,P=0.038]。结论 术前N0分期术后病理N2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FHIT基因mRNA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40例良、恶性胸腔积液进行FHIT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随机抽取3例FHIT基因的RT-PCR扩增产物的目的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22例恶性胸腔积液标本中FHIT基因缺失或异常转录的表达率为68.2%(15/22)。18例良性胸腔积液中FHIT基因均正常表达。FHIT基因mRNA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测序结果表明RT-PCR产物确为FHIT基因。结论:胸腔积液中FHIT基因mRNA的检测有望成为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