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34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42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较高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率仍然是困扰和制约CRT临床应用的难题.既往进行了大量研究来寻找CRT反应性的预测因素,包括性别、左心室功能不良病因、心脏运动失同步程度、束支阻滞类型、左心室导线植入位置等,但都未能得到满意结果.改善CRT反应性涉及术前病例筛选(适应证选择)、术中左心室导线植入最佳部位、术后CRT参数优化以及充分的药物治疗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虽然CRT应用于临床已逾十几年,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强调和明确.  相似文献   
12.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我们使用该方法治疗顽固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1例,疗效满意。患者,男性,59岁,1986年开始反复发作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曾用普萘洛尔、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阿替洛尔、地高辛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1989年以来,病情日趋严重、发作间歇期很短,心律基本为心房纤颤,心房扑动,药物不能复律,也不能满意控制心率,心室率  相似文献   
15.
对119例应用激素释放电极及96例应用非激素释放电极患者在心房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3,6,12,18个月分别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进行比较。发现激素释放心房电极的心房起搏阈值均显著低于非激素释放电极,且无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早期阈值升高现象。植入激素释放心房电极95%的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心房起搏阈值≤1.3V;植入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心房起搏阈值≤1.3V者仅占15%。表明激素释放心房电极明显优于非激素释放电极,即使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前者亦非常安全,故能降低起搏器电池消耗和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观察对三磷酸腺苷的反应。同时行RS2 刺激 ,观察有无A波提前 ,明确房室旁路逆传。结果 :5例对逆向传导无影响 ,逆传A波呈非向心性分布 ,同时心室RS2 刺激A波提前 ,证明存在房室旁路逆传 ,5条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次诱发ILVT时出现室房分离 ,于左后间隔记录到分支电位或心动过速时V波最早处消融ILVT成功。结论 :ILVT可以和房室旁路同时存在并导致室房 1∶1传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Kugel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治的385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膜外疝修补术方式分为Kugel组(163例)与TEP组(222例)。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腹股沟区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疝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5.563、χ2=0.647、0.048,P=0.057、0.206、0.421、0.826);术后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血清肿发生率,TEP组明显少于Kugel组(χ2=5.958、t=24.545、χ2=4.438,P=0.015、0.000、0.035);住院费用Kugel组低于TEP组(t=8.072,P=0.000)。结论 TEP与Kugel 2种术式治疗腹股沟疝均可取得良好疗效,TEP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住院费用较高,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的经济水平、意愿以及术者水平等综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与远期预后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左室造影证实LVEF≤35%,出院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心电图记录的QRS波时限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QRS时限120ms组,QRS时限≥120m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远期预后。影响全因死亡、心脏移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衰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心肌病患者921例,5例患者失访,916例患者完成研究。入选患者中QRS时限120ms患者835例(91.2%),QRS时限≥120ms患者81例(8.8%)。与QRS时限120ms组比较,QRS时限≥120ms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加;心功能分级有所减低;房颤病史更为常见。916例患者随访9-58月,49例(5.3%)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发生全因死亡、新发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入院,心脏移植事件总计96例(10.5%)。Cox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35%,QRS时限≥12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LVEF≤3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RS时限≥120ms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心脏移植事件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第35届心律学会(HRS)年会于2014年5月7至10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此次盛会迎来了全球70多个国家的13 000余名参会者.许多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在本次会议上公布.1.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中是否有必要进行除颤阈值测试:SIMPLE临床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价除颤阈值测试预后价值的全球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 500例植入ICD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是否接受除颤阈值测试,中位随访3.1年.主要终点事件包括未能发放正确的电击治疗或心律失常死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