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57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背景:近年来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能与原视网膜结构发生融合,且可治疗部分视网膜变性。 目的:分析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5-01/2010-05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视网膜”或“视网膜疾病” 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中英文共28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9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向视网膜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具有分化为视网膜神经细胞以修补受损视网膜的可能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视网膜神经细胞,并能够帮助损伤的视网膜重新修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视网膜下移植可用于一些视网膜变性的治疗。然而,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分化为视网膜细胞还不理想,诱导分化的机制还不清楚,故视网膜下移植的途径及移植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漏斗型骨孔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一组采用传统钻孔引流手术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良后的方法,即漏斗型骨孔钻孔引流的手术方法。结果漏斗型骨孔钻孔引流治疗组治疗满意率达90.00%,传统钻孔引流治疗组满意率为55.00%。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经统计学分析,有较显著差异(尸〈0.05)。结论漏斗型骨孔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较传统钻孔引流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纤维蛋白凝胶(FG)-他莫克司(FK506)药物缓释系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为FK506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可行的给药方式。方法取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随即进行显微吻合,其中实验组(B组)在吻合口周围应用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另设3组对照(A、C、D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及全身应用FK506组、局部单纯应用FG组,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大体形态、步态、关节活动情况。术后12周测量坐骨神经诱发动作电位幅度和传导速度,计算小腿肌肉湿重恢复率。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全部成活,术侧肢体活动受限,术侧负重区出现不同程度红肿及溃疡,肌肉萎缩,实验组大鼠肢体功能及肌肉萎缩恢复最快。术后12周实验组坐骨神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远端神经略细。大鼠坐骨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FG-FK506药物缓释系统在大鼠坐骨神经再生中起到明显促进作用,未引起全身及局部明显免疫抑制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4.
枸杞有补益肝肾、明目之功效,枸杞多糖为主要成分。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文献,从枸杞多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因相关的方面,阐述了其生物活性、信号传导的通路以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为其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马腾  唐莹  刘学政  薛一雪 《山东医药》2009,49(41):22-24
目的构建毕氏酵母表达载体pPIC9K/Ang-1,并进行体外表达研究。方法从PGEM-T/Ang-1载体中切取目的片段Ang-1,利用定向克隆到毕氏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测序正确后,pPIC9K/Ang-1载体经SalⅠ酶切线形化,以电转化法导入GS115毕氏酵母菌株中,经YPD平板G418抗性筛选后获得Ang-1表达阳性菌株;用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酵上清中Ang-1的抗原性和表达量。结果成功切取1.5 kb的Ang-1片段,成功构建pPIC9K/Ang-1毕氏酵母表达载体,Blast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AY121504一致。酶切线性化的质粒成功转入GS115毕氏酵母中,诱导表达后SDS-PAGE显示重组人Ang-1分子量约66 kD,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人Ang-1。结论成功构建pPIC9K/Ang-1毕氏酵母表达载体,成功获得稳定分泌Ang-1重组蛋白的基因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变化,提示和预防糖尿病向肾型糖尿病的转化。方法采用AU-5400型全自动分析仪,检测214例糖尿病患者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MG)、cys-c。其中早期糖尿病106例,早期肾型糖尿病108例。结果在肾型糖尿病患者组中cys-c变化更为显著。结论监测cys-c的变化,可以更好提示和预防糖尿病向肾型糖尿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78.
在糖尿病的所有并发症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以下简称糖网病)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这不仅由于它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更因为它导致视力障碍和丧失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糖网病进行了大量实验性和应用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强调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而各种关于发病机理的研究仍处于学说阶段。本文在简要回顾糖网病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产生这些变化的病理机制作一综述。1 糖网病的病理学变化按是否发生新生血管这一标志,将糖网病分为单纯型即背景型或非…  相似文献   
79.
8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是致盲的四大疾病之一〔1〕。有资料表明〔2〕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 3 2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呈上升趋势。DR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有所不同 :发病 5年后DR发生率为 2 5 % ,10年为6 0 % ,15年后高达 75 %~ 80 %。DR可分为非增殖型 (NPDR)和增殖型 (PDR)两种。目前对于DR常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及玻璃体切割治疗 ,但手术成功率不高 ,并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延缓DR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