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5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75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406篇
内科学   317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1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92篇
综合类   1221篇
预防医学   357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339篇
  123篇
中国医学   224篇
肿瘤学   1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K562及K562/VCR对长春新碱诱导凋亡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类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耐长春新碱的K562变异株K562/VCR对长春新碱诱导凋亡的敏感性的差异,以探讨抗凋亡在白血病多药耐药性(MDR)中的作用。方法将K562及K562/VCR分别用浓度为0、0.001、0.010μg/ml的长春新碱诱导24h,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TUNEL法及ELISA法分别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经浓度为0、0.001μg/ml长春新碱诱导后,K56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0±0.17)%、(13.30±3.74)%,而K562/VC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1±0.69)%、(9.06±4.24)%,统计学显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n=3,P>0.05)。而长春新碱浓度达0.010μg/ml时,K562及K562/VC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8±6.70)%、(10.45±3.71)%,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n=3,P<0.01)。TUNEL及ELISA检测结果与此类似。结论K562及K562/VCR对长春新碱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不同,耐药细胞对药物诱导细胞凋亡的抵抗性增强可能在白血病MDR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和总结残胃癌外科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至1997年间我院收治的19例残胃癌的临床表现、治疗及生存结果。结果:残胃癌缺乏相对特异的症状。538%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手术切除率及根治切除率分别为789%和684%。手术并发症率为263%。该组总5年生存比率及13例根治手术后的5年生存比率分别为235%和364%。该组4例Ⅰ期、Ⅱ期病例术后均得到长期生存;9例Ⅲ期、Ⅳ期病例根治术后1年、2年、5年生存比率分别为778%、444%、222%。5例行姑息或探查术病例,其术后生存均不到1年。结论:积极外科手术尤其是根治手术是残胃癌有效治疗手段,对于早期病变,术后有良好的预后;对于中晚期病例,可延长生命,部分病例仍可能得到长期生存。早期诊断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残胃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评价3种不同方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8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7例)经静脉给药化疗组,B组(30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C组(28例)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组.3组均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治疗.[结果]近期疗效总有效率56.5%,其中A、B、C 3组分别为40.7%(11/27),56.7%(17/30),71.4%(20/28)(P《0.05).1、2年生存率3组分别为53.8%、30.0%;69.2%、48.2%;83.5%、65.7%,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未出现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是治疗晚期NSCL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静脉注射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95.
炙甘草汤加附子异病同治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适应于“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者”;本方由炙甘草、人参、大枣、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生姜、桂枝组成。具有气血双补,阴阳同调的作用。本方加附子,旨在加强温阳益气复脉功能,对心律失常有效。笔者活用该方治疗神经性皮炎,习惯性便秘疗效满意,取得异病同治的目的。兹将验案3则分述之。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急性白血病(AL)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对近10a上海地区27家医院共347例AL住院患者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出血、感染和多脏器衰竭是AL死亡的主要原因。全反式维甲酸的应用降低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率,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为:年龄≥60岁或≤1岁,发病时伴有出血,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肝脏明显肿大,FAB分类属于急性骨髓细胞白血病,外周血细胞>100×109/L,BPC<50×109/L,伴发病发热和感染。提示:为了降低AL的早期病死率,必须针对上述高危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7.
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结果(附1 832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贲门癌的手术治疗结果,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832例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差异的显著性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切除率76.3%,根治切除率53.4%。5年生存率:切除术23.5%,根治性切除术29.9%。上切缘<5cm与≥5c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8.4%和25.8%,下切缘<5cm与≥5cm分别为20.8%和24.5%。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放疗与单一外科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及21.5%,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可提高生存率,但目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切缘长度达到或超过5cm可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98.
慢性苯中毒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38及TNFα308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50例慢性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60例接触苯而未中毒的工人为对照组,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方法检测TNFα238及TNFα308基因的多态性,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苯中毒的易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苯接触健康组TNFα238GG基因型为95%、AG基因型为5%、AA基因型为0%;苯中毒组TNFα238GG基因型为92%、AG基因型为6%、AA基因型为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中毒组TNFα308GG基因型为76%、AG基因型为24%、AA基因型为0%;苯接触健康组TNFα308GG基因型为93%、AG基因型为7%、AA基因型为0%。经χ2检验,苯中毒组TNFα308AG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P=0.01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Fα308AG基因型是苯中毒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P<0.05)。结论TNFα308AG基因型的个体容易发生苯中毒。  相似文献   
99.
自 1997年第四届健康促进国际大会颁布“健康工作场所宣言”以来 ,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开展促进和保护就业者健康的行动步伐 ,我国沿海的部分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委员会 ,以不同形式开展了工作。为了适应全国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迅速发展和配合参与《中国工矿企业健康促进工程》开展的需要 ,对江苏省苏中地区某大型企业开展了职工的健康状况、卫生基本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旨在为同类企业开展健康促进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江苏省泰州市石油化工总厂及其所属的分厂、公司、等 35个部门的 15 0 0多名职…  相似文献   
100.
男,28岁,已婚,农民,河南信阳人。自诉2003年10月初起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左右,伴盗汗,无咳嗽、畏寒、寒战、腹痛、腹泻。既往有单采血浆供血史,检验抗-HIV(+),并经河南省CDC确证试验(+)。用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4月起,病人因间断发热半年余,体温升高至39℃,并在颈部出现数个半球型丘疹,表面蜡样光泽,不伴痛痒,双侧颈部均可扪及3-4个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口腔黏膜上腭部位出现一白色点状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