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660篇 |
免费 | 13341篇 |
国内免费 | 86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60篇 |
儿科学 | 2055篇 |
妇产科学 | 950篇 |
基础医学 | 9263篇 |
口腔科学 | 2397篇 |
临床医学 | 16530篇 |
内科学 | 13116篇 |
皮肤病学 | 1804篇 |
神经病学 | 3407篇 |
特种医学 | 521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13558篇 |
综合类 | 33838篇 |
现状与发展 | 39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14472篇 |
眼科学 | 1839篇 |
药学 | 15566篇 |
172篇 | |
中国医学 | 12261篇 |
肿瘤学 | 70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9篇 |
2023年 | 2064篇 |
2022年 | 4923篇 |
2021年 | 6053篇 |
2020年 | 5090篇 |
2019年 | 3185篇 |
2018年 | 3281篇 |
2017年 | 3972篇 |
2016年 | 3155篇 |
2015年 | 5517篇 |
2014年 | 7000篇 |
2013年 | 8233篇 |
2012年 | 11971篇 |
2011年 | 12547篇 |
2010年 | 10868篇 |
2009年 | 9482篇 |
2008年 | 9995篇 |
2007年 | 9934篇 |
2006年 | 8615篇 |
2005年 | 7031篇 |
2004年 | 4908篇 |
2003年 | 4102篇 |
2002年 | 3222篇 |
2001年 | 2948篇 |
2000年 | 2312篇 |
1999年 | 1103篇 |
1998年 | 384篇 |
1997年 | 358篇 |
1996年 | 309篇 |
1995年 | 251篇 |
1994年 | 243篇 |
1993年 | 133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117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70篇 |
1987年 | 67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肝癌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与c-myc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表达,并用TRAP—ELISA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HCC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6.5%(45/52)和78.8%(41/52),它们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0.8%(42/52),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15.4%,8/52);HCC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1,P〈0.001;r=0.654,P〈0.001;r=0.486,P〈0.001)。结论HCC癌组织中hTERT与C—myc蛋白过度表达,两者相互作用而共同参与肝癌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揭示青少年胸椎特发性侧凸患者椎管内脊髓的偏移,明确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包括39名以右胸弯为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测量主胸弯节段内(T5-12)椎管内脊髓与凸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计算脊髓的偏移,揭示其变化趋势,并分析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T5-12节段椎管内,脊髓与凸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与凹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P〈0.05),即脊髓向凹侧椎弓根偏移,且以顶椎区最为显著,而逐渐向两侧端椎区递减。顶椎区脊髓偏移与主胸弯Cobb’s角和顶椎相对偏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和0.546)。[结论]胸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侧凸节段椎管内脊髓偏移的现象,且以顶椎区最显著。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偏移可能与脊椎偏移后凹侧脊神经的牵拉有关,而且凹侧置钉的风险高于凸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6年来收治的胰岛素瘤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77例,女60例。137例均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B超,CT,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5.1%,67.9%,58.1%。12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02例(80.9%)行胰岛素瘤摘除术,4例(3.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12.7%)行胰体尾切除术,另外4例(3.2%)行开腹探查术。切除的122例肿瘤中,良性占96.7%,恶性3.3%;单发肿瘤98.4%,多发1.6%。86.9%肿瘤直径≤2.0cm。13.1%肿瘤位于胰头;位于胰体和胰尾者分别为46.7%和40.2%。结论Whipple三联症,结合IRI,IGR,C-肽,以及胰岛素原的检测水平,可作为胰岛素瘤的定性诊断依据。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仍很困难,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检出率。治疗首选肿瘤摘除术,如果术中探查未能找到肿瘤,不宜盲目行胰体尾切除术,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低血糖症,同时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方法,明确定位后,再考虑二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95.
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PVP治疗180例BPH患者。使用Laserscope公司生产的绿激光系统,平均功率80W,治疗时间20~140min[(42.5±19.4)min)],能量值10.2~54.2万焦耳[(12.4±5.6)万焦耳],术后留置尿管1~5d。结果术后52例出现一过性的终末血尿,12例暂时性尿失禁,18例短暂性排尿困难,3例迟发性出血。随访3~6个月,术后最大尿流率(Qmax)、IPSS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RU)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PVP治疗BPH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治疗BPH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前列腺脓肿2例报告及近10年国内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2例前列腺脓肿病例及文献复习,评估我国前列腺脓肿的新特点。方法:报告2例前列腺脓肿病例,以前列腺脓肿作为关键词或篇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06年的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2病例既往均无糖尿病史但均有血糖升高,1例发病前曾行下尿路器械检查。2例均表现为显著排便困难,会阴疼痛伴有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均不高,尿常规检查无感染表现。病例1通过MRI确诊,脓肿破溃至尿道经用抗生素痊愈;病例2通过经直肠B超及CT确诊,经直肠B超穿刺引流后治愈。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留置尿管或尿道器械操作是前列腺脓肿的主要致病因素,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表现主要是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及会阴疼痛,多数患者经B超确诊,需行穿刺引流或开放手术引流。结论:现阶段前列腺脓肿表现不典型、可疑病例应及时行经直肠B超或CT检查确诊,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997.
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治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7岁,因阴囊内无痛性肿块4个月就诊。体检于左侧阴囊内可扪及囊性肿块,同侧睾丸不能扪及。行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结果:术中见左侧睾丸旁多发结节状隆起肿块,质偏硬;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梁索状结构并埋没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具有上皮源性、间质性和神经源性等多向分化的特点。术后已随访3年无瘤生存,预后良好。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好发于年轻男性,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比腹腔型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998.
云南白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静脉化疗发生Ⅲ、Ⅳ级静脉炎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将云南白药1 g与山莨菪碱10 mg调成糊状适量均匀敷于静脉炎处,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直至治愈.对照组采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5 ml纱布湿敷,予保鲜膜包裹,每6小时加药1次,直至治愈.结果 两组均100%治愈,对照组治愈时间为(14.53±6.40)d,观察组为(6.57±2.57)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24,P<0.01).结论 云南白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化疗所致Ⅲ、Ⅳ级静脉炎能显著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999.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tudies in schizophrenia have demonstrated lower diffusion anisotropy within white matter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bra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We have examined whether white matter is abnormal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by us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wenty-on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underwent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scans that analyzed by using a rigorous voxel-based approach. We found that fractional anisotropy in white matter of the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at the cerebral peduncle, frontal regions, inferior temporal gyrus, medial parietal lobes, hippocampal gyrus, insula, right anterior cingulum bundle and right corona radiata.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hite matter integrity of the whole brain was disrupted in early illness onset of schizophrenia. 相似文献
1000.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GFAP、PCNA及Cyclin D1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PCNA及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FAP和PCNA的变化,用Westernblot检测CyclinD1含量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V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FAP和PCNA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yclin D1在戊四氮致痫组的皮质和海马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氯喹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GFAP的表达,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