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99篇
  免费   12215篇
  国内免费   6966篇
耳鼻咽喉   1194篇
儿科学   2181篇
妇产科学   735篇
基础医学   7178篇
口腔科学   2622篇
临床医学   15077篇
内科学   10152篇
皮肤病学   1330篇
神经病学   2494篇
特种医学   4832篇
外科学   10678篇
综合类   34107篇
现状与发展   29篇
预防医学   15110篇
眼科学   1449篇
药学   14462篇
  172篇
中国医学   12535篇
肿瘤学   5543篇
  2024年   586篇
  2023年   1520篇
  2022年   3792篇
  2021年   4814篇
  2020年   4175篇
  2019年   2221篇
  2018年   2348篇
  2017年   3354篇
  2016年   2602篇
  2015年   4628篇
  2014年   6117篇
  2013年   7930篇
  2012年   11333篇
  2011年   11899篇
  2010年   10929篇
  2009年   9999篇
  2008年   10247篇
  2007年   9839篇
  2006年   8618篇
  2005年   6759篇
  2004年   4794篇
  2003年   3830篇
  2002年   2949篇
  2001年   2744篇
  2000年   2194篇
  1999年   722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1~2 ml+生理盐水3~8 ml稀释后,行血管瘤内注射至肿胀发白为限,1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 mg。观察2周,视瘤体颜色及硬度决定是否继续用药,直至瘤体开始变硬萎缩为止,平阳霉素注射总量不超过40 mg。近两年来,用该方法治疗1~8个月龄婴幼儿体表增生期血管瘤36例,其中颜面部24例,胸部3例,背部2例,上肢5例,足2例;草莓状血管瘤30例,混合型血管瘤6例。血管瘤最小面积0.6 cm×1.2 cm,最大面积23.0 cm×12.0 cm。结果1次注射治愈2例,2~3次注射治愈25例,4~5次治愈9例,其中局部坏死1例(为足背足底大面积草莓状血管瘤),经换药及手术愈合。随访6~19个月,未见复发,除1例遗留瘢痕外,其余全部无瘢痕愈合。有效率达100%。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增生期血管瘤首选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mm,平均供血面积45.61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cm×20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预适应锻炼对新兵急进高原后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120名新兵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面罩组、运动组和面罩复合运动组。在进入高原前,面罩复合运动组佩带低氧呼吸器小步快走10 min,休息5 min后重复进行,上、下午各进行4次,连续进行7 d;面罩组、运动组分别只佩带低氧呼吸器或单纯运动。在空运进入高原后,比较进高原前、后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系统指标的改变,并对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低氧呼吸器复合小步快走5 min时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降到(80.5±5.7)%,达到预缺氧的目的。新兵进入3 658 m高原后,对照组、面罩组和运动组的数字跨度、目标追踪测试分值明显下降(P<0.05),而面罩复合运动组无明显改变(P>0.05);各组进藏前、后的简单反应时、数字译码和视觉保留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手敏捷度则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面罩组、运动组和面罩复合运动组的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分别为13.3%、20.0%、20.0%、3.3%。结论进入高原前,应用低氧呼吸器辅以适当运动,能改善急进高原人群的即时听觉记忆能力和手部运动的速度及准确性,避免部分脑功能的损害,并使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发作性睡病与HLA—DQB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测定HLA—DQB1等位基因,并与44例健康人检测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发作性睡病患者组DQB1*0602基因频率为40%,与正常对照组9.09%相比较明显增高;未检出DQB1*0401—0402基因,与正常对照组9.09%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LA—DQB1*0602基因为中国发作性睡病人群的易感基因;HLA-DQB1*0401—0402基因为中国发作性睡病人群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重组人内皮细胞衍生的白细胞介素-8(IL8)对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方法:大鼠股动脉放血至MABP532kPa,维持90min,复制晚期失血性休克模型.输血后,静脉注射IL8250μg·kg-1.放免法测定血浆ET1和6KPGF1α含量.结果:给予IL8后,MABP显著提高,休克状态改善,2h存活率相应提高;休克晚期血浆ET1水平比正常明显升高(21±4vs82±18ng·L-1,P<001),血浆6KPGF1α含量明显降低(107±12vs157±11ng·L-1,P<001).IL8显著降低血浆ET1水平(10±4ng·L-1,P<001),提高血浆6KPGF1α含量(368±16ng·L-1,P<001).结论:IL8具有较好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从急性低氧对移居海平面后藏族的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来探索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结果揭示藏族的最大体力负荷强度没有显著下降,最大氧耗和氧脉搏也没有明显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汉族,这更显示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机制有独特之处。推测可能是藏族在氧的摄取、传递和释放过程比汉族更有利于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7.
胃癌D17S261和D17S799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DR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了D17S261和D17S799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结果胃癌总DRSI发生率为34%(17/50),其中高中分化腺癌DRSI阳性率(667%,10/15)显著高于低分化癌(194%,6/31,P<001);肠型胃癌DRSI阳性率(556%,10/18)显著高于胃型胃癌(20%,6/30,P<005),DRSI与胃癌部位、大小、浸润、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DRSI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分析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2例婴儿花斑癣患者采用外用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2周,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外用1%联苯苄唑凝胶2周后,总有效率达到90.91%,真菌清除率达到86.36%。结论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在女性性早熟患儿中检测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基因序列可能存在的突变。方法:PCR扩增雌激素受体基因6号外显子及内含子,对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6号内含子一侧,发现两个100%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别为.53G—67A和53T—67G。结论:这一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不引起氨基酸的替代,与女孩性早熟的发生也无关,但是否和其他疾病有连锁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对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的变化。方法以培养的大鼠VSMC为模型,用雷尼丁(RY)剌激VSMC内贮Ca2 释放入胞浆,用3H亮氨酸及3H胸腺嘧啶掺入量作为反应VSMC增殖的指标,加入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阻断剂,观察对RY效应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Y浓度依赖性地促进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高,差异显著(P<0.05或0.01)。RY剌激组蛋白核酸合成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尼卡地平(Nicardipine),蛋白激酶C抑制剂(H7),钙调素激酶(CaMPK)抑制剂(W7)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PD98059)能明显抑制RY介导的VSMC蛋白核酸合成速率增高,与RY剌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明显促进VSMC增殖,但其效应可能通过Ca2 、PKC、MAPK来介导。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